——永无岛2017年秋六年级晨诵课01
01
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是2017年9月4日星期一,农历丁酉鸡年七月十四。
今天也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站在新旅程的开端,让我们先来读一首流丽响亮、居高声远的诗吧,看你能不能猜出诗中描写了一种什么动物?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真聪明,就是蝉。这是唐朝诗人虞世南写的咏蝉诗。再听马老师吟一遍。
需要注意的有两个字音:一个是垂緌的緌(ruí,二声),緌,形声字。绞丝旁,右边是个委员的委。緌,是缨子,古人戴帽子时,冠带在下巴上打了结后垂下的部分。诗句中用来比喻蝉的又细又长的尖嘴。“垂緌饮清露”的意思就是说,蝉的生命,只需要啜饮清纯的露水就可以了。但它的鸣声却清脆响亮,能传得很远很远。这句“流响出疏桐”真好,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高远的意境之中,高大疏朗的梧桐树间,流荡出明亮的蝉声,振越在树林的上空……
另一个字在最后一句,“非是藉秋风”。这里的“藉”,要读“jiè”,是凭借、依赖的意思。“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对前两句诗的评论。前两句对蝉的习性进行了描述,重点写了它两个特征,饮食高洁,蝉声远播。后两句就做出了解释,一般人都会认为是“秋风”帮助了蝉声传播,但虞世南却说,才不是呢!“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因为蝉儿自己身居在高枝之上啊!
呵呵,解决了这两个生字。诗句的意思我们也就理解了。让我们再把整首诗吟一遍吧。
02
问题来了?虞世南只是在写蝉吗?当然不是,在每首诗的背后都站着一个诗人。
虞世南写蝉,其实在说他自己呢——至少,也是借蝉来勉励自己吧!
这蝉是多么清华雅洁,只饮食露水;
这蝉是多么隽朗高逸,声音流丽清亮,是自己站在高处,而不是凭借着初秋的风。
是啊,一个品格高洁的人,也不需要外在的凭借(比如权势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是一种多么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虞世南就是这样的人。他是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他的画像作为唐太宗年间24勋臣之一,被悬挂在凌烟阁。他少年时便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后来以博学多能,高洁耿介名声远扬。
比如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出行,有一个官员请示要将书籍、公文的副本装到车上带着。太宗说:“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书。”因为他太博学能记了。后来,虞世南去世之后,太宗听闻消息后,悲伤哭泣说:“宫里藏书和著书之处,再也没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
除了博学多能,虞世南的人格也是非常高洁的。作为臣子,他在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了独特贡献。
有一次,唐太宗写了一首宫体诗,自己觉得很得意,就让虞世南唱和。可是虞世南却直言不讳:“圣作固然工整,但内容却并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欢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趋之若鹜,甚至过犹不及,臣怕这首诗一旦流传出去,天下的人都会追随效仿。因此不敢听从您的命令。”虞世南的正直敢于直言,让太宗也不得不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朕不过是在试探你罢了!”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劝太宗不要奢华浪费,不要耽于游猎而疏了政事。
为此,唐太宗赞叹他:“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03
亲爱的孩子们,听,窗外的蝉声又鸣叫起来了。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新学期的开端,也为自己定下一个高远的目标,等到学期深处的时候,自然也流荡出你清丽动人的歌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