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连续几天没有及时完成晨读感悟,客观原因是生病了,连续几天头疼的厉害。但是最重要的是,当时自己想得太多了:想要好好设定一个故事,或者用一个不同以往的方式去表达感悟,头疼的时候就想明天身体好一点,再来写肯定能想好。积了几天,感觉不对,这样就是身体状况再好,好几篇的感悟一下子都写出来也是个大工程,更何况还有工作范围的诸多事。于是,赶紧行动。
想得再周详,都不如立刻行动来得有效。因为拖延积累的“债”偿还清了,心里也如释重负。
现在保证每天都完成晨读感悟,可是几乎都是在这一天结束之前才完成。为什么晨读感悟的提交成了一天的“压轴”?
已经意识到每日完成的重要性,把写晨读感悟放在后面是觉得下班后有充足的时间来写,战线拉得太长。一下班想着先做饭,做好饭想着先吃饭,吃好饭想着时间还多,歇一会儿,消化一下,就在不知不觉间,几个小时过去了。这才发觉时间不早了,赶紧打开晨读,提笔做笔记。习惯了做好笔记,再写感悟。这样子,时间就越来越逼近零点了。
其实,是没有把写晨读感悟这件事置顶,放在优先完成的位置。工作日的早晨,基本没办法去写,因为上班时间实在是早。工作时间琐碎事情太多,必须把精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那么下班后的时间,是完全可以优先的。把写晨读感悟这件事置顶在下班后的时间安排上,优先去做,就不至于拖延到睡觉前了。
道理人人知道,我也知道,可是我并没有能够认真做到。
在写晨读感悟这件事上,在写前我设想了太多要求,以致于自己要把这件事放在比较宽裕的时间里。所以迟迟没有动手,先去做了别的事。佐佐木正悟提到用“10秒行动”的方法来开头,给我很大启发。
下班回来,先把记录晨读的笔记本拿出来翻开要记录的那一页,也就是10秒的时间,有了这个开头,心里已经有了读和写的准备。就无所谓再去瞎想想了。
“压缩时间”的方法,可以把原先宽裕的“下班后时间”具体量化,让自己更明确需要在什么时间内完成。笔记记好后,30分钟内完成。有时需要写成故事的形式,过程中可能需要一些修改。时间适当放宽一刻钟。
其实晨读感悟用什么方式去表达,在阅读的时候已经心里有底了。
每日晨读内容都是以“3”点的方式分享的,那么我的感悟也是根据“3”点来展开,不用担心会跑题,收不回来。用“减法思考”的办法,可以让输出晨读感悟这件事变得更容易更快速。每一点的感悟阐述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就完成了三分之一。这样用量化和减法的方式,可以让输出变得不那么难。
当然,要有高质量的输出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目前的状态是解决拖延症,那么这么做,就对了。
立刻行动,就是根治拖延症的最佳途径,不二法门。
我就不发感慨了,有拖延症,少言,少想,多做,把它置顶。
昨天看书任务没达标,现在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