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认为:只要理财,再少的钱都可能给你带来一份收益,而不理财则再多的钱也会有花光的时候。
在中国,同样有一句俗语:“有钱不置半年闲”。这是一句很有哲理意味的理财经,指出了合理地使用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用钱来赚钱的生财之道。
·究竟什么是“马太效应”?源于一个著名的故事:
地主马太有一天要外出远游,便将他的财产托付给三位仆人保管。他给了第一位仆人5000金币,第二位仆人2000金币,第三位仆人1000金币。马太告诉他们,要好好珍惜并善加管理自己的财富,等到一年后他将回来。
马太走后,第一位仆人将这笔钱做了各种投资;第二位仆人则买下原料,制造商品出售;第三位仆人为了安全起见,将钱埋在树下。
一年后,马太如约回来了。第一位仆人手中的金币增加了三倍,第二位仆人的金币增加了一倍,马太甚感欣慰。唯有第三位仆人的金钱丝毫未增加,他向马太解释说:“唯恐运用失当而遭到损失,所以将钱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将它原封不动奉还。”马太听了大怒,并骂道:“你这愚蠢的家伙,竟不好好利用你的财富。”于是,马太拿回了金币,赏给了第一位仆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过投资和经商才能实现财富增值,而藏匿自己的财富不使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但这只是客观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盲目相信“马太效应”,将会让你损失惨重。财富增值的前提是掌握了财富规律,然后发起行动,才能获得财富。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那么你的经商和投资行为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有些人想成为商人,卖产品,怀着理想的念头:如果全国人民每人给我一块钱,我就有14亿!这是很多渴望成功的创业者的思维模式。他们在设计新产品或项目时,都会乐观地估算一下市场前景,如果有0.1%的人买他们的产品,会有多少利润?这0.1%的人再拉来更多的人一起买他们的产品,又会创造多少利润?
但是,他们往往会忽略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产品想要变成钱,想获得火爆的销售,都得有市场,有需求。只有迎合和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才能给消费者一个掏钱购买产品的理由。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洞察市场的需求,我们可以从关注人开始,比如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消费者,他们对产品的需求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需要对消费者的爱好做一份全面客观的调查,了解他们喜欢哪方面的产品,针对需求,开发产品,才能获得火爆的销售和市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了“人性的需求”这说:第一,人事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第二,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这一理论为很多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思路,就是循着人的需求去发掘商机。
投资可以创造高收益,这句话没有错,但是收益伴随着风险,收益和风险就像人的阴阳两面。评价一个人是好是坏,就是看他平时做了多少好事,做了多少坏事。好事做得多我们会认为他是一个好人,坏事做得多我们就会认为他是一个坏人。我们为了成为一个好人,就会努力多做一些好事,而把不好的思想深埋在内心深处,这样别人就会认为我们是一个好人,而乐于与我们相处。同样,收益和风险就像人的阴阳两面,如影随行。我们要想让自己的投资获得高收益,就需要学会如何控制风险。风险是由市场的变化引起的,变化之中,有你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失误,也有竞争对手给你设置的圈套。巴菲特有一句话指出了投资的关键所在:“你不需要成为一个火箭专家。投资并非智力游戏,一个智商160的人未必能击败智商为130的人。理性才是投资中最终要的因素。”
巴菲特和索罗斯都是世界闻名的金融投资家,但二人的投资风格不同。巴菲特崇尚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利用“4毛买一块”的原理,低价买入一家企业的股票,然后坐等升值。而索罗斯崇尚趋势投资(投机),利用的是“最大笨蛋理论”,事先挖好一个“陷阱”,然后等待投资者往里跳,最后伺机收网。在风险把握上,巴菲特看中稳健投资,绝不干“没有把握的事”,通过长线投资来稀释短期的波动。而索罗斯则通过造势,把风险转嫁给弱小的投资者,抛售资产,自己坐收渔利。在收益上,巴菲特崇尚集中投资,认为好东西多多益善。而索罗斯崇尚“要么赚很多钱,要么赔很多钱。 ”在投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和辨别能力,很容易被市场左右,沦为“最大的笨蛋”。
马太效应揭示了富人的生财之道:只有使用金钱,才能实现财富增值。但想在现实生活中复制它,就需要从市场、经济、金融等多方面入手。致富并不难,前提是你已经掌握了一条财富规律,有良好的心态和足够风险把控意识,通过风险的逐步降低、收益的逐步放大,成为一位“聪明的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