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以为我们的不幸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但读了《亲密关系》这本书会发现不幸也是相同的。通过表面找到深层次的原因,找到自我,找到潜意识中真正的需求,是我们能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加拿大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是世界知名的知见领袖训练师、心理治疗师。他的教育训练遍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地区;近几年在中国台湾及内地开设了“生命教练训练工作坊”、“生命教练进阶训练工作坊”、“父母关系工作坊”等课程,深受欢迎。
这本书里有很多分析,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如果婚姻生活是两个人的事,那么一个人做了100%的努力,也只有50%的效果。所以,婚姻生活就是你一个人的事。学会放手,不从对方身上有极高期望就有了幸福婚姻的可能。
婚姻生活有四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获得真正的亲密关系)
1.
从孩童时起,人类就有追求归属感和确定自己的重要性的需求。在婴幼儿完全依赖阶段,只有自己在他人眼中有重要性,才能得到照顾。所谓“梦中情人”,“真爱”,也是来自我们内心的需求。
但世界上并没有能完全符合我们需求的存在。于是,我们就希望控制、改造对方。情侣会用明说、暗示来改造对方。“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
2.
渐渐地,“月晕”阶段的浪漫、热烈的光环会逐渐褪去。婚姻生活会经历柴米油盐的辛酸和不易,七年之痒的磨合、动荡以及不可避免的“幻灭”阶段。
成人和儿童一样,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有四种偏差行为:
寻求过分关注: 忘记了结婚纪念日,会觉得对方太不重视我,不再爱我了,继而引发一场家庭大战
权利斗争: 控制欲越来越强,“你不该……,你应该……”成为口头禅
报复心理:你不让我好过,你也别想好过
自我放逐:反正也没人关心我,都盼着我死呢吧,随便吧
这段文章里我看到了一段让我震惊的叙述。Arnold Patent在《拥有一切》中说,一个普通人的脑子里每天大约五万五千个想法,其中大多数都是旧有的想法。
你的脑袋就像一台录音机,不断重复播放相同的想法。想法是信念的主要成分。我们都依据对自己的想法而活。如果你真心相信自己是个成功的人,你的失败也会帮助你迈向成功之路;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个失败者,再大的成功在你眼中看来也像是失败。
潜意识和储藏室很像,都是用来收纳我们不想要却不知怎么处理的东西的,可以无限扩张,容纳越来越多的不愉快,让我们不用去面对痛苦。
为人父母需要非常警惕,儿时一个不小心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了终生的伤害。我的一位堂姐,从小一直很乖巧。上高中时因为有早恋倾向,被老爸打了一顿。当时她的反应并不是很激烈,哭了一场后继续照常上学。最后考了一所很棒的大学。
但她一直感情不顺,现在已经40多岁,还是单身一人。而且已经拒绝再相亲、恋爱,放弃了结婚的希望。
看了书中这一段介绍,才明白了大概当时父母对她伤害太深。为了保护自己,她的痛苦被丢到了潜意识中。这些伤害她并没有忘记,一直在潜意识中存在,甚至影响了几十年后的人生抉择。
3.
争吵、愤怒等等过激行为在幻灭阶段时时发生,直到因为失败和无力感而想要放弃,内省的过程开始了。
遇到问题,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你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受害者的监牢”。每个人在这个阶段的婚姻生活中,都扮演着三个角色: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
因为一个小疏忽骂自己笨,这就是你心中的迫害者在压抑你心中的受害者,同时也驱策你进步。
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会在受害者的监牢里不断转换角色,在选定自己的角色之后,再借助周遭的人来填补另外两个空缺。如果夫妻双方都做拯救者,孩子就可能是迫害者。
“受害者监牢”有很多陷阱
左右为难的牢笼:是耽搁生活最有效的工具了。处在这个陷阱中的人,无论你给他什么建议,他都有足够的理由反驳。家庭主妇是选择放弃掉安逸的生活和孩子,还是身心结合的真爱?怎么办?一要选择真理,二要愿意接受两个选择中任何一个或者都不选。
对家庭死忠:面对问题时,总是选择熟悉的,对问题没有任何帮助的方法来处理。多是从自己的父母处习得。
牺牲心态:当别人要求你做一件事时,如果你说“不!”你就会有罪恶感,如果你说“好!”又不觉得快乐,那么你就是在为罪恶感而做牺牲。
“我最好的青春都给了你,你是怎么回报我的?”就是一种典型的牺牲者心态。对亲密关系没有一点帮助。
亲密关系中,你是牺牲者,就一定会吸引到放纵者,心安理得地认为是他应得的。
你在一个方面做了牺牲者,为了补偿自己,会在另外一个方面放纵自己,甚至成瘾。
依附心态:也包括家长依附孩子,孩子会对自己的满意度很差
投射:批评别人时,其实自己也有那些特质。是自己内心的不满足,需求的缺乏,投射在别人身上。
死亡的诱惑:觉得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
如何渡过“内省”阶段:
1.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问题不能够解决,是因为我们在非常有限的知识来源中寻找答案。卡尔·荣格常说,问题不能被解决,但人可以成长而跳脱问题。唯有吸收新知识才能成长。
2. 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3.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百地负责。别人不能为你的情绪和快乐负责
5. 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只有在我们把误认为是知识的答案都抛开时,我们才能得到无限伸展的自由。要得到真正的知识,必须提出问题、超脱已知事务。了解自己的过程,从问问题开始。
6. 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用爱无法解决的。在对方身上不抱有过高的期望,不改造对方,不需要对方为自己的状况和快乐负责。
最后,用书中的结尾来结束:
经验说:这不可能。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骄傲说:这太可笑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谨慎说:这太冒失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理性说:这不合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迷信说:这会带来霉运。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远见说:这没有希望。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爱,是一个动词,是做出的行为。有一部韩国电影,丈夫觉得夫妻已经没有感情,决定离婚。妻子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履行初结婚时的承诺。每天亲吻,牵手,聊天,像他们当初恋爱时那样。最后,他们的感情和好如初。
很多人诠释为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其实就是爱。做出了爱的动作,爱就来了。
首先要完全接纳,包容自己,然后才是完全接纳,爱对方。“不爱自己的人,又怎么会爱人呢?”不让对方为自己负责,让对方走自由的路就是爱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