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朋友小聚,聊起教育孩子的话题,深有感慨。
朋友说,她家邻居李博士的女儿,智商极高,一直以来,最让李博士引以为傲的就是女儿的学习成绩,在全市数一数二,而且从小到大,李博士专注自己的事业,从来不过多干涉女儿的学习。可是,近来让李博士茶饭不思,无颜见人的是,眼看明年就要高考了,女儿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原因不是她遇到了学习困难,而是女儿故意不认真学习了,正和爸爸闹情绪呢。李博士逢人便夸的“好女儿”成了他的心头病,简直快要抑郁了。这样下去那还了得?李博士找到本地的一个教育专家,详细聊了女儿的状况。教育专家一针见血,帮他找到了原因。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女儿嫌弃爸爸的炫耀和唠叨。和亲朋好友一起吃饭,李博士总是特别高调:我女儿是要考北大清华的,其他的学校我们根本就不考虑。不仅如此,自从女儿进入高二下学期,李博士就开始了他的“励志教育”,每天早上分别时总要来点儿浓烈的鸡汤:女儿,北大的校门正向你敞开,加油!可是,自从爸爸给她喝了这碗鸡汤,女儿的学习兴趣就与日俱减,心里说不出来是什么感觉,让她特别反感。
这位李博士,贫困农民家的孩子出身,当年依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学业有成,事业也做得风生水起。生的女儿又如此长志气,所以难免有一番春风得意!为了让女儿能够接过自己手中的接力棒, 延续李家的辉煌,所以他既骄傲又焦虑,
所以每天早上既是给女儿加油打气也是给自己提前吃一颗定心丸。
殊不知,这样的方式让处于青春期的女儿极度反感,觉得爸爸太虚荣,太自大。她对妈妈说:凭什么只有考进名校才能证明我的实力?我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我自己,我也不是爸爸到处炫耀的工具。就这样,女儿以学习成绩的滑落来反抗爸爸的威严。
你看,父母不正确的交流方式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说到此,我也想到我自己的人生经历。至今,我仍然耿耿于怀的就是妈妈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
小时候,我也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全校的学习榜样!每个学期都会被推荐在全校学生大会上做典型发言。我不但学习成绩优异,加上生的模样也算俊俏,还喜欢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在舞蹈兴趣小组学跳舞,在美术小组学画画,在校广播站做播音主持。在农村的中学,像我这样的学生真的不多见。
上初三时,我就已经成为我们镇上家喻户晓的“明星学生”。就连我去姥姥家表叔表姨家走亲戚,一提起我的名字,村里的人都没有不认识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老老实实的庄稼人,见我出落得如此出息,心里面自然都乐开了花。只是,他们的老实本分里带着过度的谦虚和很多的不好意思,给我造成了很多心里负面的情绪。妈妈带我出门,遇到叔伯大婶的,总免不了被人夸赞一番:你养的这个闺女真好,这么出色,你们家门里真是烧高香了!每当这时,妈妈总是很不好意思,羞涩地回应:现在还小,将来长大了还不知道怎样呢?我听了心里特别不舒服,为什么每次别人夸我的时候,妈妈总是这样唱反调“自毁”我的前程?可能正是因为经常受到妈妈这种喜欢泼冷水的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学期末我一口气得了六个奖状,本来打算贴在家里的墙上让过年来串门的叔叔伯伯们看一看我半年来的成绩,可是,犹豫再三,我还是从墙上扯下来,一张一张摆放整齐放在里屋的箱子里。因为我实在不愿意听到妈妈那看似低调谦虚又有点儿贬低自己女儿的话语,可能在她来说,她只是觉得这是应有的礼仪,既然别人把孩子夸的那么好,自己父母就不要再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了。可是对于未成年的我来说,我是多么希望听到妈妈对着别人说:是的,她自己很努力,我们也觉得很光荣!
可是,那时的我,始终没有说出对妈妈的这种不满,本来我从小就在姥姥家长大,到了上学的年纪才被父母接回家,和父母之间本来就缺少了如胶似漆的亲情,这样一来,我更觉得自己是一个外来的孩子,不被这个家庭所接受。
所以,渐渐地,我似乎少了努力的热情和动力,妈妈的那句话就像紧箍咒一样紧紧地扣在我的头上:现在还小,将来长大了还不知道怎样呢?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在牵引着我在“长大了还不知道怎样呢”的魔咒里浑浑噩噩的成长,结果,正如妈妈所言,上了高三,我突然出现了很多的厌学的症状:头疼、胸闷、不能看书,一看见书就想睡觉。本来一个成绩优异的我,在临近高考的日子里却鬼使神差般地像中了魔一般考试成绩一次不如一次,最后发挥得超级失常。
时隔多年,当我学习了心理学,我似乎明白所谓的“咒语”,是一种心理的暗示。父母和孩子之间本来就是有心灵感应的,父母心里想什么,做什么,父母的内在状态都对未成年的孩子会有深深的影响。
所以,若干年后,当我做了妈妈,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对自己的孩子有积极暗示和影响的人,决不能让孩子因为我对她说的话而生活得烦恼和不幸。
于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我每天会固定地给孩子说三句话:
1.我爱你,愿美好和幸福伴随着你
我的女儿,是一个非常漂亮可爱,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在幼儿园里,在学校里,都是班里各方面表现非常优异的孩子。但是,我发现,她或许遗传了我们家那么一点点悲观主义精神,有时言语之间会表现出一丝悲观主义情绪。比如早上醒来会不开心,做错事情不敢承认,喜欢说“可是,可是……”。
我在反思,是孩子天生的思维方式如此还是后天得到的爱不够多使然?如果是先天的因素,可能改变起来非常吃力。但是,后天的因素是可以掌控的。那我就改变可以改变的。于是,每天早上,当我出门上班,她去上学的时候,我会微笑着对她说一句:宝贝,我爱你!愿美好和幸福伴随着你!而且,在每天的日常中,我会拿出几个小细节,和她发现那些真实的美好而又幸福的瞬间。慢慢地,她真的相信,每天都会有美好和幸福伴随着她的。而且,现在她也学会了回敬我一句:妈妈,愿美好和幸福也伴随着你哦!我也体会到在早晨听到这么美妙的祝福真的就开启了不同寻常的一天。现在,这句话就像一个不变的约定,每天出门都是如此。两年多的时间,孩子的变化让我欣喜。她变得更加大胆自信,乐观向上,每天都会絮絮叨叨给我讲述很多有趣的事情,有趣的经历。
我相信,孩子的心灵就像一片土壤,你在上面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
2. 你今天帮助了哪些人?
女儿有点儿随我,虽然自己懂得很多,但是不太喜欢主动表现自己。不过,有段时间她蛮自豪地告诉我:今天我当上了小组长,负责监督小组内四个成员的学习及各方面表现。接着,女儿说,其实我挺喜欢当这个小组长的,可以帮助其他同学。今天上午我就帮涵涵削铅笔了。看着她描述时的样子,感觉她很享受帮助别人的过程。
但是,因为这是老师安排给她的任务,所以她欣然接受了。但是,要在平日,她肯定是不会主动去这样表现自己的。
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每天下午孩子放学回家后,我都会和她自然地聊一聊:今天帮助了哪些人啊?
开始,听她讲述最多的就是帮助她的同桌和她组里的成员,后来,她讲到自己帮老师做了很多事情:去办公室拿书,到其他班级借工具……有的时候,在学校里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她就会说我今天帮助爷爷奶奶做饭了,我帮姑姑取了快递。
女儿帮助他人的意识越来越强,现在,帮助别人已经成为她的习惯。因此,她也收获了他人对她的信任。最近一次竞选班干部,女儿以第一名的票数高居榜首,成为班长。
我问她你为什么能高票当选?她说的头头是道:因为平时我总是帮助大家做事情,所以,我在大家心目中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大家都喜欢我,所以大部分人就选我喽!
因为这件事情,也让女儿找到了自信和存在感。她说:妈妈,我感觉到我做的事情越多我就越喜欢自己,我越喜欢自己,我就越相信自己!孩子说的没错,我的女儿成了那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也蜕变成了敢于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的女孩!
3.你今天提出了什么问题?
都说犹太人非常有智慧,做生意很成功,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的。犹太人的家长都会问孩子:“今天你提问了吗?”我非常赞同他们的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主动发问,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让孩子知道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不懂就问。
恰恰相反,我的女儿是一个不太擅长提问的孩子,她更多的时候喜欢倾听和接受。 为了培养她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能力,我决定和她一起每天用“你今天提出了什么问题”的方式来交流我们两个人每天都分别向别人提出了哪些问题。开始,我会用游戏的方式一点点挖掘孩子提问的意识,比如我们一家三口晚上玩我来问你来答的游戏,分别向其他两个人提问两个问题,而被提问的人必须真诚地回答。当然,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一般提问爸爸的问题都是带点儿戏虐性的,女儿会问爸爸:老爸,你今天的啤酒肚里是不是又装进去了两瓶啤酒?这样的方式不会让孩子有压力,乐在其中。慢慢地,孩子觉得提问也不是那样困难。这时,父母先主动分享今天在工作单位向别人提了哪些问题,孩子也会愿意分享他向爸爸妈妈以外的人提了什么问题。
坚持以时日,这会逐渐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老师也反映,最近女儿在课堂上举手的频率高了,时不时地也会问老师一些有趣的问题。
再到后来,我们母女每天晚上的睡前聊天内容里,女儿就主动把提问问题放到其中。她会主动地告诉我,今天提问的对象是谁,提问的什么问题,增长了哪些新的见识。
孩子小的时候,可塑性非常强,你期望他成为什么样子,就给他说什么样子的话!
每天三句话,持续行动,就能培养出你期望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