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
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KDDI。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2010年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会长。1983年创办盛和塾。1984年创立“稻盛财团”,并创设“京都奖”,被誉为“亚洲诺贝尔奖”。
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的前言写道,“一个“没有方向的时代”。一方面,人们找不到前进的明确指针;另一方面,人们又面临许多过去未曾碰到过的问题……,人们的价值观本身也陷入了混乱之中。于是,他在本书提出了一个“幸福工作法”的概念。
“人为什么要工作?”“劳动究竟为了什么?”今天,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工作”的根本意义的正确认识,不愿好好地面对它。
对这样的人,稻盛和夫想问一句:难得来这世上走一回,你的人生真的有价值吗?稻盛和夫认为,“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岛上,有一个未开化部落的村庄,在他们的生活中渗透着一种纯朴的劳动观:“认真劳动能塑造美丽心灵”,“美好的工作产生于美好的心灵”。
在这个村落里,主要的劳动内容是烧荒式的农业,作物是甘薯。在那里,根本不存在“工作是苦役”这样的观念。村民们通过工作追求的目标是:“工作得到的美的成果”和“人格的陶冶”,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完美,并由此磨炼自己的人格。村民们互相评论各自田地的整修情况、作物的长势以及泥土的气味,气味好闻的被夸为“丰登”,气味难闻的则被贬为“不毛”。
经过这样一番评价,田地耕作得精细的人就会被称为“人格高尚的人”,会受到全村人的尊敬。
也就是说,这个村子里的村民是通过劳动的成果——田地是否整齐,作物是否丰收,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的。田头工作出色、工作成果显著的人,就被认为是优秀的人,是人格高尚的人。
稻盛先生认为,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一个人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几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且,即使进了自己所期望的公司,要能分配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位、从事自己所期望的工作,这样幸运的机会几乎没有。
今天一天努力干吧,以今天一天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天。这个月努力干吧,以这一个月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下个月。今年一年努力干吧,以今年一年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年。
稻盛先生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当项目遇上难以克服的困难,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开始的起点。要以“高目标”为动力,不断树立“高目标”,竭尽全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并持续下去,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稻盛先生在本书结语中,对于他自己的工作观和人生观,总结了一个方式程:人生或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他说,“能力”指的是天赋的才能,它的分值是0分至100分;“热情”指的是后天的努力,它的分值也是0分至100分;但是,“思维方式”却有着负面和正面之分,所以它的分值也是-100分至100分。因为是乘法,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人生或工作的结果就会是一个更大的正值。相反,如果持有负面的“思维方式”,哪怕是很小的负数,乘积一下子就成了负值。
因此,要想实现自己的意义,无论如何,必须得喜欢上自己的工作。非如此不可!稻盛先生讲述了京瓷工厂里一位默默无闻的工人,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认真完成工作,他从无牢骚从无怨言、兢兢业业,孜孜不倦,持续从事着单纯而枯燥的工作,20年后,这个工人成为了京瓷事业部的部长,而且是一位颇有人格魅力、很有见识的优秀领导。
总之,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是稻盛先生的口头禅。是的,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将努力变为“持续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