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厅》这个综艺刚上线的时候,作为从小就玩《模拟餐厅》类游戏到大的我,是非常感兴趣的。奈何开播就陷入抄袭韩综的丑闻,让我想给这个综艺点个赞也难以启齿。其实,说到底各种综艺,无论是经营养成,还是冒险闯关,还是解密反间,终究到底都是电子游戏玩剩下的类型,国内游戏环境已经是“天下一统抄”了,真不想综艺也陷入这样的境地。
现在国内的综艺节目,八成抄袭韩国,剩下的两成抄美国日本。《尹餐厅》的创意其实是来自日本电影《海鸥食堂》。那是一家开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日本餐厅,然后故事就围绕着这个餐厅展开,整部电影非常温暖。而罗英石PD就是在这部电影的影响之下,进行了真人秀故事的改编。从电影和生活里找灵感,而不是从其他综艺节目里找灵感,难道真的这么难吗?
国内综艺离不开抄袭,说到底还是资本为上在作祟。在这浮躁的环境下,需要不断推出新的综艺赚取广告商前,而且还得符合种种政策的限制,各综艺制作公司可能只剩下“借鉴”这个办法了。说到这儿我就很佩服马东的团队,虽然他们出品的综艺都是网综,限制较少,但是全部都坚持原创的形式,还是让人很佩服的。
说回《中餐厅》这个综艺本身。我们在玩模拟经营游戏时最大的乐趣是什么?就是那种大局统筹的感觉。每来一桌客人点菜结账,游戏界面上的小金额就会“叮”地一响显示赚了多少钱。每天收工总结的时候,也能看见每天的收支结余,满满的成就感。但是《中餐厅》是减少了经营这方面的代入感的,观众看节目时虽然知道客人付了多少钱,但是利润是没有给你算出来的。一天的收入,也是透过店长赵薇的一两句话体现出来。
那么这个节目的最大看点在哪儿呢?第一,依然是湖南卫视最爱的“治愈系”。在荔枝台番茄台靠着《奔跑吧》《极限挑战》等闯关搞笑综艺闯出一片天的时候,芒果台依然坚持着和《爸爸去哪儿》类似风格的生活体验系综艺,包括《花儿与少年》《向往的生活》《变形记》等等。这种类型的综艺强调的是一种“观众视角偷窥”的心理,看着明星过素人的普通生活,然后不时配上一句“治愈系”的文艺话语作为总结。这种类型的综艺受众更偏女性(模拟经营类游戏也是女性玩家比例比其它更高),但是对男性观众来说,可能就会觉得沉闷无聊了。即使收视高如《爸爸去哪儿》,也是靠着牢牢吸引住女性群体观众来赢下一片天。
第二,就是明星的人设。大家都发现,芒果台的综艺总是离不开明星撕逼、站队的话题,在《爸哪》《花少》这两个节目还有点热度时就尤为甚。其实这真不是剪辑的过,因为这种生活体验式的综艺看点本来就在人物的冲突上,要是不剪辑这些,整个节目就更加平淡如水了……目前在《中餐厅》里,人设比较突出的是赵薇和黄晓明,一个是有主见强势的女主人,一个是好面子爱自作主张的老好人,因此前期的节目看点也几乎都围绕在俩人身上。张亮作为主厨存在感也不低,但是观众大多是佩服他做菜手艺好,心疼他忙得累死,但是他的人设和周冬雨、靳梦佳一样,是不突出的,通常是作为一个默默干活的背景板存在。
所以我们会发现生活体验类的综艺满满到了一个瓶颈了:明星的人设越来越nice,冲突感越来越低。在早期《花少》1、2里,华晨宇和郑爽因为节目表现受到网上喧嚣的质疑声后,明星们现在明显学乖了——他们越来越懂怎么在综艺里表现了。哪怕不会抛梗接梗,也懂得悄无声息地做个老好人默默吃瓜。除了明星本人特别不羁的,或者还是孩子不懂的,观众在他们身上基本再难找到嘲点。虽然这对明星本人是有利的,但是对节目来说,就造成了讨论度下降,而且会显得有点真人秀不再“真”的感觉。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故意剪辑和突出撕逼,只是真实的人性弱点被隐藏,综艺里一片和谐美好的景象,其实是会损害节目的可看性的。哪怕在真人对抗和选秀这样天生自带火药味的节目里,也要故意制造对抗性:比如跑男里mc互怼拌嘴,极挑里更是不怕毁人设的各mc相互“坑蒙拐骗”。
总而言之,以后对生活体验类节目制作组的策划要求会越高,他们必须设置更有冲突和趣味性更强的环节,来“逼”出明星的真实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