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催、吃饭催、作业催、睡觉催,一天四催,天天循环播放,有木有?
父母们“催”怕了,孩子们“催”烦了,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从养育模式来看“磨蹭”
“时间到了,快起床。”妈妈敲门喊着,里边没有动静。
“听到了没有,快点起床!”妈妈提高声音又喊了一遍。
“哦!”孩子迷迷糊糊地回了一声,转个身,又睡着了。
妈妈进屋,掀开被子,“起来了,再不起床,等会来不及吃饭,又要迟到了!”
“知道啦,我就起来!”
“你每次都这么说,但每次都不起床。”妈妈继续叨……
“知道啦,知道啦,我再睡5分钟,就5分钟……”
“再睡5分钟,你哪一次说话算话,赶紧起床……”妈妈的话题要开始飞了,孩子开始捂着耳朵,每天必播大剧开始上演!
结果可想而知,妈妈炸了,孩子怒了……母亲说起此事一脸无奈,唉声叹气!我也尽力了,可孩子还是老样子,我该怎么办?
解读
1、亲子关系边界模糊,父母将孩子成长的责任揽在自己的身上,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的掌控权及自我管理能力。
2、父母过度代劳,传递给孩子的信号是:父母不相信孩子,孩子是没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是需要监督的,这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容易造成自我否定,形成低价值感。
3、过度催促,孩子对“催”产生免疫,甚至对抗情绪。
建议
1、课题分离,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分清“起床、吃饭、作业、睡觉”是谁的责任,谁来负责,把成长的责任(自主权)还给孩子。
2、合理约定,建立行为规范,借助日常惯例表,确保每个活动都有截止的时间,让“磨蹭”没有机会。
3、停止催促,用行为引导行为,征求孩子意见“你需要我协助做什么?”而不是“我要你做什么?”
4、给孩子一些时间、空间,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倒退”,让孩子品尝“自然后果”,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5、当孩子因“磨蹭”而体验“自然后果”时,共情倾听,体会并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批评指责或替他收拾残局。
6、对约定的事项坚持到底。
二、从“不良行为”来解读磨蹭
宝贝4岁多了,每当吃饭时,妈妈总要无数次提醒他:“宝贝,要吃饭啦,快去洗洗手吧!”“哦,等一会儿!”宝贝回答。等了好一会儿,孩子没动静,妈妈又喊了:“赶紧洗手吃饭,听见了吗?”孩子还是说等会儿。妈妈生气了:“你再不收拾好玩具来吃饭,我可要没收玩具了,以后都别玩!”孩子还是磨磨蹭蹭,不慌不忙的。
解读
“磨蹭”是父母对儿童行为张贴的标签,常把它指向父母不接受的行为,却常常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并以成人视角去理解孩子的行为,错误的把儿童的“发展性行为”理解为“不良行为”,由此生出许多负性情绪来。
这类的“磨蹭”事件常常发生在低龄儿童,比如:吃饭磨蹭、洗澡磨蹭、刷牙磨蹭、出门磨蹭,以幼儿阶段比较显著。
1、幼儿阶段的孩子专注力持续的时间较短,大致在5~20分钟左右,而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专注于当下的某一事件,不开小差,这对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2、这个阶段的孩子把生活当作游戏的场所,吃饭、洗澡、刷牙也是一个享受快乐的过程,常常在无意中将时间拉长了。
3、时间概念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比较模糊,父母说的10分钟、半小时在孩子心中没有具体的概念。认识“时间”,是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数学课程,父母一方面需要理解孩子的这个特点,另外也可以采用时间沙漏,或引导孩子看钟表等方法,来帮助孩子理解时间,而不要一味的“催、催、催”、“快、快、快”,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导致新的矛盾冲突。
4、家长自身的情绪或者内在的需求也会影响到对孩子行为的评价。比如:母亲担心上班要迟到,就希望孩子动作快一点,当孩子的行为无法达到自己的期待,就给孩子贴上了“磨蹭”的标签。
应对方法
1、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还孩子“发展性行为”的真相,接纳孩子的行为。
2、了解影响儿童行为可接受度的因素,从源头上来调整,改变自己,影响他人。
在育儿生活中,面对类似的儿童行为,有的父母可以接受,有的父母难以接受,这里与父母自身的心理状况、期待值以及沟通的方式有关。父母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内在,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行为,有效地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三、从行为目的来解读“磨蹭”
(一)求关注——“爸爸妈妈,看看我!”
孩子的磨蹭能引起父母更多的关注,即便这种关注表面上看来并不十分愉快,但对于日 常生活中,父母陪伴缺失或不足的孩子来说,磨蹭能够弥补孩子“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二)权力斗争——“我不做,你强迫不了我”
在这类行为目的中,磨蹭的行为往往与父母过度包办孩子的日常事务,过度唠叨,孩子缺少自主管理的空间。父母的“代劳”在某种意义上传达了不相信孩子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让孩子的“自我”受损。而“自我”是人的核心需求,孩子不敢正面反抗,转而采用磨蹭这种被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三)报复——“你急?我不急!”
父母过于强势、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常常在沟通中伴以“指责、讽刺、贬低、挖苦、比较、教训”等方面的语言,易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损,故而采用“磨蹭”来无声地反抗,“你急?我不急!”
(四)自暴自弃——“我需要你的帮助”
亲子沟通不良,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细节疏于观察,父母只关注孩子的结果、关注于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内在情感需求、忽视孩子学习、技能的掌握情况,没有给予孩子具体的行为示范、有效引导。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无法获得有效的帮助,又不敢直接表达,而下意识地用磨蹭来回应。
四、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磨蹭”
1、“磨蹭”是一种自我保护,避免自我受损。(不是我不会,只因我磨蹭。)
2、“磨蹭”是一种阻抗,是一种消极应对方式,避免矛盾冲突。
A、看似不痛不痒,似做非做,却是对父母最好的回应。
B、这事情我不喜欢,我不乐意做。
C、是你逼我做的,做的好不好,责任与我无关。
聊了这么多,你对孩子的“磨蹭”行为是否有一定的了解了呢?行者涂鸦想对爸爸妈妈们说:别害怕,当我们把孩子的“磨蹭”看成是一个挑战,孩子在这场挑战中学会了承担责任、学会了合理规划、学会了自我管理。而身为父母的我们,也在这场挑战中学会怎样更好地爱孩子,让孩子做回自己,我们需要的是放手、是鼓励、是协助!
每一朵小花都会迎来自己的绽放,如果我们能给予孩子所需要的阳光、空气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