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到《召南》,刚好有两首关于春日采摘与祭祀的诗。
《采蘩》
于以采蘩(fán) 于沼(zhǎo)于沚(zhǐ)
于以用之 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 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 公侯之宫
被(bì)之僮僮 夙(sù)夜在公
被之祁(qí)祁 薄言还(huán)归
于以:到哪里去。一说语助词。蘩:白蒿,古时常用于祭祀。
沼:沼泽。沚:水中小洲。
涧:山中小溪。宫:一说宗庙,一说养蚕室。
被:通“彼”。 僮僮:与下文“祁祁”皆形容祭祀之人归来安徐,进退有度。
夙夜:早晚。在公:在公侯家做事(祭祀)。
薄:语助词。一说急迫义。
此诗中采蘩,有认为祭祀的,有认为养蚕的;采蘩者的身份,历来也有很多说法,有认为是宫女,还有说夫人、说奴仆的。骆玉明编定的《诗经》认为此诗写贵族夫人采摘白蒿(蘩)参与国君的祭祀活动。华夏国学院版本认为是宫女采摘祭祀。
读这首诗时感觉自始至终都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感情。因此我赞成《采蘩》是一首描述采白蒿的宫女们辛苦劳作的诗歌。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开篇描述了一群忙于“采蘩”的女宫辛苦工作的样子。《毛诗序》曾经这样说:“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可见先民采蘩的原因是为了祭祀。第二章继续了第一章的问答形式。这种复沓的结构,更加突出了女宫人的忙碌和辛劳。
这首诗采用了赋的写法,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采蘩之事,从到“沼”“沚”“涧”采蘩,可看出她们的辛苦。可以想象采蘩只是诗人选取的一项有代表性的劳动,实际上她们所要做的还有很多。
《采蘋》
于以采蘋 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 于彼行(xíng)潦(lǎo)
于以盛(chéng)之 维筐及筥(jǔ)
于以湘之 维锜(qí)及釜(fǔ)
于以奠之 宗室牖(yǒu)下
谁其尸之 有齐(zhāi)季女
于以:在什么地方。蘋:即水生浮萍。 藻:多年生水草。与蘋皆为古时祭祀用。
行潦:流动的雨后溪水。行,通“洐”(此有争议,有读航)。
筥: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
湘:烹煮。锜、釜:煮食用的锅,三足锅为锜,无足锅为釜。
宗室:宗庙。牖:窗。 谁其:倒文,其谁。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
齐:美而恭敬貌。季女:少女。
商周时代,人们生活中的大小事宜都要进行祭祀,女子出嫁这样的大事就更不用说。贵族之女在出嫁之前,一定要到宗庙去祭祀祖先。《毛传》云:“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女将嫁而教之以告于其先也。”
《采蘋》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都是采用两问两答的方式来进行叙述。第一章中,诗人点出了采蘋菜、采水藻的地点;第二章写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最后一章,诗人写出了祭地和主祭之人。
全诗有五个用“于以”开头的问句来展开提问,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五个“于以”的具体含义不完全相同,使得诗意连绵起伏,摇曳多姿。这样的问句,充分体现出了女奴们的辛劳和尽职尽责。
扬之水评价:《采蘋》之叙事,不假修饰,乃至通篇不用一个形容之词,却是于平浅谐美中写出了烛照女子生命的一点精神之微光。
与第一首略带低沉的《采蘩》相比,《采蘋》描写为待嫁少女举办的祭祀既庄重又不失真挚、简诚而不失虔敬,女奴的忙碌历历可观,“季女”的感情和她虔诚有礼的形象也全都蕴含其中。
这些春日的采摘与祭祀,饱含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