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是统编语文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小说,它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文章故事性很强,学生易理解。课文第一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是故事的开端。运用欲抑先扬手法。第二段写卖油翁和陈尧咨的对话及卖油翁酌油的高超技艺,是本文的中心,突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下面是两位老师在教案书写上呈现的教学目标。
案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教学重点】
1.熟悉故事内容,理解文章句意,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态度。 综合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抓住描写人物的重点词语、句式,感受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人物特点,体会小故事中蕴含的大道理、大智慧。
2.揣摩关键语句,感受文言表达的简洁之美。将其与文中关键词的解释相结合,既要关注实词,如“自矜”“睨”“微”,也要重视虚词,如“亦”“但”“安”,感受文言简洁含蓄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案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词汇,如公、善射、无双、自矜、尝、释担而立、睨、十中八九、颔、无他、尔、忿然、覆、徐、惟等的解释,能够翻译全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掌握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突出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抓住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3. 能复述文章情节, 训练学生的口译及语言表达能力;
4.体会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并从中得到启发;
5.加强小组协作交流能力 。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领悟文言的魅力;
2. 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如:熟能生巧智者超然物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做一个谦虚的人等。
比较两份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的相同点是:
一、二者都关注到文章所揭示的“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二者都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突出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抓住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三、二者都在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
所不同的的是:
一、案例一更注重课文中对人物心理的体会,从学法引导上,让学生理解。
二、案例二更注重这则故事的人文素养。案例二中“情感目标”中“体会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第三点重复。
三、案例二的“情感目标”陈述“引导学生领悟文言的魅力”,是一个放置多数文言文学习都要达到的目标,不具备本课学习的鲜明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允漷在《六招”教你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中指出: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一定是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 我们单从教师提交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看,针对“深度学习”有多种定义中高认知,高认知的起点就是理解存在偏颇。达到教学目标设定的真实任务、真实情境的介入,还存在着差距。
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我们从《卖油翁》的目标中,看到的不是教师为本节课设定的目标要求,很多目标的达成,需要长期的语文浸润才能实现。上述案例的备课追寻了课堂上太多的成果,看似目标繁多,但真正能让学习有效发生,让学生能充分体验感受,学会学习的要求几乎没有涉猎。《卖油翁》讲述的是两个人物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凸显出人物性格特点鲜明。本是一个带有说理性的故事。而其中“如案例一中,“体会小故事中蕴含的大道理。“熟能生巧”本是卖油翁现身说法,展示自己钱孔倒油的技艺,进而对陈尧咨的一种教化。但案例中教学设计时教师只关注自己怎么教的设想,主观想象的内容太多,据实剖析学生的学情太少,脱离学生实际学习状态的想法过多。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过少。如案例二中,“加强小组协作交流能力”的目标确定,意在运用“小组合作”式的方式学习本课,但“小组协作交流能力”并不仅仅是本节课学生要完成的语文学习目标。由此看来,深度学习,还不仅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实施,从反思的视角看,我们还要先从确立目标做起。因为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终点,也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它对教学的指导是方向,假如方向偏离,那实施过程就会出现问题。仅从语文学科看,“深度学习”需要驾驭在老师对文本深入研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的深层次的言语实践的活动,要从学生的习得换位思考,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