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兔蛮蛮
日本山下英子《断舍离》一书里提到一种现实理念“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
新的整理术,不仅要解决表象问题,更要灌输新的人和物的价值观念。
“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再到精减别离的过程。
对于35岁+的人群,(也就是35岁以上)来说更为重要。
在生活中做减法,不仅改变了居住环境;同时改变人对事物的理解意识、更改善了心灵环境。
一
比如打开衣柜,看到塞得严实而杂乱的衣服,你是否会瞬间头疼?那么把它们统统整理一下,那将要耗费多少时间啊?
再看看这些衣物有几件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有几件是自己真正在使用的?是不是大多数只是因为当时买时喜欢,而现在却不喜欢的?
一部分是因打折优惠囤货来的,一直不曾穿过;几件只是因为买时价格昂贵,现在不流行却一直舍不得丢弃的。
对于这些庞大的衣物只会占据你的空间,过多地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这时候我们就要做减法处理,现在穿不了、不喜欢的果断送人和扔弃。
要做到少和精。
试想一下,用那二十件不喜欢的衣服的钱,买自己真正喜欢的三件衣服,那么这三件衣服的品味和品质一定是大于之前那二十件的。
做了减法之后,你就避免了一大早为挑选衣服而纠结困惑,衣柜里也从此变得清爽和整齐了。
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不需要的物品就尽管放手!
在现在物品极大丰富、泛滥的社会,懂得断舍和极简的生活态度至关重要。不要受商家宣传的蛊惑,不做“”双十一”、“双十二”消费的盲从者,理性购物,只买自己需要的。
35岁以上的人想要的东西,很多;但需要的东西却很少。
二
你有没有定时去清理手机电话号码的习惯呢?看着在手机里存了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电话,自己有没有被惊吓到了?我们真的有那么大的社交群体吗?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归类分析一下。
每天电话联系的有几个人?经常联系有几人?偶尔联系的有几人?把那些几年都没有通过话的电话,甚至想都想不起来这个人是谁的号码,我们留着它还有什么价值呢?
那些无用的号码只会占据我们的手机内存,清除掉无用的信息,来保存一些实际有用的内容更为妥当。
总有人认为还是留着吧,万一以后可以用得到呢?删掉显得我们太不尽人情,其实这只是你自己单方面的执念而已,不见得你的电话号码还在对方的手机里长久的保存。
那些多余的联系人并未会给你带来任何方便,而在你需要更换手机时还得一遍又一遍的同步通讯录,这无形又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瓦尔登湖》梭罗说:“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
三
在生活中,我们生活中的朋友都是知己老铁吗?朋友也分真正的朋友和酒肉朋友,在酒桌上的称兄道弟,多数只是利益所图。
不是所有的好友,都可以陪你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也并不是所有的好友都愿意懂你,和你一起进步和成长。
那些社交也便是无用的社交罢了,因为它对你的生活并没有带来任何改观,该孤独还是孤独,该纠结依然纠结。
并且真正的友谊从来都不是以朋友的数量而决定的,倒不如只保留情深义重的朋友更为踏实。
社交源于质朴,源于简单,因此简洁和真实的处世态度就是生活本质。不愿意在生活做减法,那么就无法在思想上做加法,这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那些不愿意做减法的人,大致有三类原因。
第一类,他们可能是逃避现实的人,
第二类,他们可能是执着过去的人。
最后一类,内心没有安全感、有贪婪心理,是意志力薄弱者的表现。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35岁以上是接近不惑的年龄段。
你的心燥气浮就应该慢慢消失殆尽;你对物品的执念和贪婪,也应该是说放下的时候了,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沉淀下来的豁净和真实!
生活需要返璞归真,到了这个年龄阶段,需要给自己不断的思考和审视自己,不被物质所缠绕,不被无用的人际关系而困缚。
我们应该过极简和真实的生活。将那些耗费生命的冗长、繁杂的物和人统统摒除在外。
在生活中做减法,从简的人生态度是帮助我们探索: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最终才能真正喜欢上自己。
多余的财富也只能买来多余的无用之物,多余的人际关系买不来灵魂所需的必须品。
我们做减法的过程,正是为了新的思想和成长拓展提升;为自己的生活意识腾出时间和空间,而这个过程就是蜕变和成熟。
在生活不断地做减法,看似失去,实则是获得。
我们渐渐会收获一颗坚定,不为外界所影响,出淤泥而不染的内心。
我们心不慌,脚步不乱,眼里有干净的光、不浮夸、规矩简单,才能清爽闪亮的和最初的那个自己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