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读完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之前有读过他的几本自传性随笔作品,像《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等。他的长篇小说,这是我迄今为止读的第一本。我还是更喜欢村上春树的随笔作品,他的小说对我来说太烧脑了。
刚读完《海边的卡夫卡》我的脑袋懵懵的,我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感觉有很多无法理解的地方。合上书,把它放在书架的角落,任时间将记忆慢慢沉淀,过了几天再安静的坐下来回想这个故事,似乎又理清了许多。趁现在记忆还不算太模糊,用我的理解大致记录一下这个故事。
《海边的卡夫卡》是一部运用现实与虚幻反复交替,通过两个人物,两个故事,两条线索平行推进,交替展开的充满奇幻的小说。
第一条线索是家住东京中野区的十五岁少年田村卡夫卡,他幼年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预言,他将杀父,并与母亲、姐姐发生不伦关系。为了逃避父亲的诅咒,也为了“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他在十五岁前一个夜晚,逃学离开了家,坐上夜班大巴,一个人奔赴遥远而又陌生的远方。在车上他遇到一个叫樱花的女孩,怀疑是他的姐姐,故事的最后似乎也证实了。他来到了四国,暂住在旅馆,每天他都会坐车去甲村图书馆看书,在那里他结识了图书管理员大岛,也见到了佐伯——一位五十岁左右高雅的女士,她是图书馆的馆长。仿佛命运指引,他怀疑佐伯是他的母亲。
某夜他从不明原因的昏厥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神户树林里,遍身血迹,身上却没有伤痕。他打电话去了樱花家,两人夜里同睡一张床,但未发生关系。而后他被大岛带到了一处森林小屋,大岛告诉他佐伯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男友,在她20岁时死了,那以后佐伯的心也死了,只剩下躯壳还活着,她在外漂泊数年回到四国后管理这座私家图书馆,因为甲村图书馆曾是她男友的家。
后来在大岛的帮助下,少年作为大岛的助手住在图书馆的一间客房里。在房间里他看到了一幅题为《海边的卡夫卡》的画。每晚少年都能在梦中邂逅一个少女幽灵,她坐在房间的椅子上,安静的看墙上的画。那个少女幽灵就是15岁的佐伯,他爱上了15岁的少女佐伯。白天当他面对现实的佐伯时,他又发现少女佐伯潜伏在她内心。最后,现实佐伯来到客房与少年发生了性关系。这或许是少年佐伯与她的男友灵魂的交合。少年问现实的佐伯是不是她母亲,佐伯沉默不语。
第二条线索讲的是一位名叫中田的老人。在中田小的时候,也就是二战结束期间,发生过一件离奇的事。女教师带着学生上山活动,山上出现离奇的光之后,学生集体昏迷,醒来后只有一个叫中田的小孩失去记忆成了弱智。许多年后,中田老人住在东京中野区,靠政府补助为生。因为能与猫讲话,他偶尔靠为别人找猫赚一点零花钱。在为雇主寻找一只叫胡麻的猫时,被一只狗领到了一个自称叫“琼尼·沃克”的家,此人说他在收集猫的灵魂,做一支宇宙最大的笛子,他当着中田老人的面肢解猫,受到刺激的中田杀死了“琼尼·沃克”后离开了东京中野区。他一路搭乘货车,向西逃离,目的地也是四国。
在逃亡四国的途中,中田老人两次预言成真:天上下活鱼和天上下蚂蟥。在搭车时中田老人结识了青年卡车司机星野,后来新野陪同中田来到了四国寻找“入口石”。星野在一个貌似肯德基创始人的老头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石”,交给了中田,中田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打开了入口石。接着,中田和星野也来到了图书馆,中田见到了佐伯。佐伯交给中田记录她20年之后人生的三册手稿,嘱咐其烧掉。然后佐伯平静的死去。
中田与新野按嘱咐烧掉原稿,回到公寓后,中田在熟睡中死去。星野在一只猫的指引下,关闭了“入口石”。
少年从报上得知父亲被杀,而日期正巧是他从神户树林里醒来,遍身是血的那个晚上。为了躲避警察的搜寻,大岛再次带着他到了森林小屋。少年在森林小屋的梦中和樱花发生了性关系。他深思自己已履行了父亲的诅咒,但恐怖和愤怒仍在折磨他。少年决心深入森林,他到了一处与世隔绝的住所,看到了15岁的佐伯,15岁的佐伯每天都会来为他洗衣做饭。但50岁的佐伯也到来,劝他返回现实世界。最后少年离开了虚幻的森林,回到了图书馆。大岛告诉他佐伯死了,留给了他一幅画。少年告别大岛,与樱花通了电话,最后返回东京的家,决心回到新世界。至此故事结束。
小说用很大的篇章描写森林,图书馆,梦境,讲解一些欧洲文学方面的书籍,是在隐喻,暗示什么吗?对森林小屋的描写确实很幽美令人向往,大岛与少女的对话涉及欧洲文学、日本文化、音乐、希腊神话,这些都令我深刻的感受到村上春树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之深,但个人觉得去掉这些华丽的修饰,故事是不是会更加立体、更加丰满、更加引人入胜呢?或者这就是村上春树的创作手法吧。
可能我才疏学浅、思维境界不够高吧。很多地方都没读懂,很多情节都不太明白。为什么少年怀疑在大巴车上的樱花就是他姐姐呢?为什么“琼尼·沃克”要搜集猫的灵魂做大笛子呢?大岛为什么要多次帮助少年呢,他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又是什么?田村卡夫卡到底有没有杀害自己的父亲?从中田尸体里钻出来的白色怪物暗喻的是什么?似乎是佐伯和中田的死拯救了少年,使其返回到新的现实世界,那么他(她)们的死与少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为什么要描写新婚的女教师思念战场上的丈夫那一段呢?还有小说中十五岁的少年,他会有那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音乐鉴赏力吗?整个故事在时间上有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几天的时间就能跟一个人熟悉到彼此了解?几天的时间就能喜欢上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并与之发生性关系?短短一周的时间就足以了解一个人的一生?这些都是我无法弄明白的,也是我疑惑的地方。
但是不明白又能怎样呢?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明白的,也有很多东西是没有答案的。也许这个故事本身就是没有答案的答案,所以不必太执着,不必去纠结一个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也许答案就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这本书,细细品读,我想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这部小说的意义,也许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想写少年,是因为他们还是可变的存在,它们的灵魂还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于一个方向,它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然而他们的身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趋向成熟,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犹豫。我想把如此摇摆、蜕变的灵魂细致入微地描绘在fiction(小说)这一容器之中,借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在怎样的故事中聚敛成形,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
“年龄在十五岁,意味着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意味着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意味着身体在跳跃与沉实之间徘徊。我们既接受热切的祝福,又接受凶狠的诅咒。”
“田村卡夫卡君以孤立无援的状态离开家门,投入到波涛汹涌的成年人世界之中。那里有企图伤害他的力量。那种力量有的时候就在现实之中,有的时候则来自现实之外。而与此同时,又有许多人愿意拯救或结果上拯救了他的灵魂。他被冲往世界的尽头,又以自身力量返回。返回之际他已不再是他,他以进入下一阶段。”
“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