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具实力的跑车品牌之一,来自德国的保时捷在融入大众集团之后凭借日趋丰富的产品线在各个细分市场上都有不错的表现,例如近些年来广受好评的
Cayenne、Panamara等。殊不知早在几十年前,除了自有整车生产业务之外,保时捷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外快”收入-承接其他品牌厂商的车辆升级与改进业务,甚至有时还会直接用自有工厂为其他企业代工生产某种车型。
下面就请跟小编我一起来看看历史上那些融入保时捷基因的“非保时捷车型”。
由保时捷“催生”出的奥迪RS系列
奥迪在1980年发布了quattro,这是奥迪首次将四驱技术用在民用轿车上,这让奥迪在拉力赛场上所向披靡,quattro迅速被人们所知晓。
奥迪quattro成功后,奥迪在1990年推出了首款S系列车型——奥迪S2,同样标配奥迪四驱技术,搭载217马力2.2升直列五缸涡轮增压发动机。但是为了对抗宝马的M3(E36)车型,奥迪酝酿着推出更加变态的RS2。
奥迪决定携手保时捷合作开发RS2车型,以奥迪S2旅行版作为基础。奥迪提供基础车型,而保时捷负责包括发动机、悬架及刹车系统的全面的改造。
这款车是在保时捷Rossle-Bau工厂完成组装的,包括轮圈和后视镜在内的零部件都是从保时捷964上照搬来的,尽管如此,RS2还是很低调,唯一能表现其非凡性能的外部特征莫过于那个位于前格栅上的独特红蓝色logo。
原先的2.2升直列五缸涡轮增压发动机经过调校后,最大功率增至311马力,0-100km/h加速时间仅4.8秒,最高时速262km/h。价格不菲的奥迪RS2预期生产2200辆,最后增产至2908辆,作为RS系列的开山之作,RS2为继任者们开了一个好头,也是跨品牌合作的佳作。
颇有意味的“保时捷”版本的奔驰E级
90年代初期的奔驰似乎遇到了和前面提到的奥迪一样的问题,当时的宝马M5(E34)被誉为最快的四门轿车,为了扳回颜面,奔驰准备拿出W124与对手抗衡。不过与M5由Motorsport GmbH研发生产不同的是,当时的奔驰没有专门的部门来开发性能车,奔驰将这个项目交给运营不佳的保时捷负责。
为了赚取外快,保时捷承担了该项目,除了负责该车的底盘调校外,保时捷也承担这款车的组装工作。由于保时捷采用手工组装方式,因此奔驰500 E产量极低,每辆车的生产周期为18天,加上需要往返于两个工厂间,以至于这款车的生产成本相当高。
奔驰500 E搭载5.0升V8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320马力,最大扭矩470N·m,0-100km/h加速时间5,9秒,极速260km/h。
永不分手的情侣-大众与保时捷的合作
自从保时捷博士为大众设计了一代传奇车型甲壳虫之后,关于大众与保时捷两个品牌的关系总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暧昧”。1955年,大众推出了基于甲壳虫打造Karmann-Ghia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如下图:
后来大众需要一款新车替代Karmann-Ghia的位置,而保时捷也急需一款入门车型替代912,出于相同的目标,双方迅速展开了合作。经过漫长的谈判与共同研发,1969年,由大众负责设计,保时捷负责组装的保时捷914正式上市,大众拥有新车四缸车型的销售权,而保时捷拥有六缸车型的销售权。
由于大众最初只为它配备一台80马力1.7升水平对置四缸发动机,动力孱弱的914成为了一款最不像保时捷的保时捷。
“911同款”的最疯狂保时捷”小面“
众所周知,大众T系列“面包车”尤其是第一代T1车型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符号被无数车迷所追捧。除了经典而又萌动的外形之外,源自甲壳虫的后置后驱车身布局在保证车内空间充裕的同时也进一步压低了车辆价格。甚至到第三代T3车型时,大众依然延续着这样的车身设计。如下图:
而这时,保时捷亟需一款支援当时参加巴黎到达喀尔拉力赛的保时捷959车队使用的后援与测试车辆,出于血缘上的关系,保时捷将目光瞄上了大众T3车型,于是乎在斯图加特的保时捷工厂里诞生了一款搭载保时捷911六缸发动机,外号大众T3 "Carrera"的保时捷B32
如上图,由于依然悬挂着大众的Logo,除了低矮的车身以及更运动化的轮胎,我们很难看出这辆保时捷 B32与普通的大众T3有什么明显的不同,这部融入保时捷血统的“小面”真正暴力的部分在于后机舱里容纳着的那部源自911车型的,水平对置六缸风冷的3.2L发动机。
虽然在大众T3上风阻大了不少,但是这台拥有最大231马力与285牛·米的引擎依然可以轻松驱动这辆“小面”突破220km/h的极速。由于性能实在是超出了原厂T3太多,导致保时捷不得不在车辆说明书上提醒驾驶者:“行驶功率远远超过大众汽车标配车型。在驾驶汽车时请考虑到这一点,并改变驾驶方式。”
只有车尾的Carrera字样才能泄漏其真实的身份
由于是保时捷“私家定制”的工作用车,在内饰上同样拥有众多的保时捷元素,例如方向盘上醒目的保时捷Logo,但是除了那个普桑味十足的仪表盘。。。
除了性能上的提升,保时捷还为其工程师们配备了更舒适的沙发座椅, 作为曾经保时捷研发部门主席Helmut Bott 的公务用车,保时捷 B23还拥有可以独立旋转的商务座椅以及折叠桌。
保时捷与奇特的前横置直列6缸引擎
除了和这些德国厂商有所合作之外,90年代的保时捷甚至把业务开拓到了亚洲地区。例如当时急剧扩张缺又缺乏研发实力的韩系厂商,这其中尤以昔日韩国第二大的汽车厂商-大宇与保时捷的一次合作最具代表性。
当时资金充裕、信心十足的韩国大宇推出了一款全新的中型轿车-Magnus(也就是后来由通用引入国内生产的雪佛兰-景程)。由于此时的竞争现代已经有搭载V6引擎的XG车型投入市场,因此大宇决定为新车Magnus配备六缸发动机,并选择保时捷为合作对象,委托保时捷设计出了这款别具心裁的前横置直列六缸发动机-如下图:
不同于我们常见的那种V6或者纵置直列6缸发动机,保时捷别出心裁的为大宇设计出了这款独特的横置直列6缸的布局方式。能在如此紧凑的发动机舱里横向放置一台六缸发动机,不得不说保时捷完成了技术上的一个创举。这台代号XKI6的2.5L排量的发动机具有115kW的最大功率以及240 N·m的最大扭矩,已经基本达到了当时的主流动力水准。
上图为采用该六缸发动机的顶配Magnus车型,颇具豪华气息的双色车身是那个时代日韩豪华车型惯用的手段。
保时捷与哈雷摩托
或许是出于新鲜感,在长期专注于跑车领域发展的同时,保时捷也不忘去摩托车世界里炫耀一下实力。早在上世纪70年代,保时捷的工程师就为美国的哈雷-戴维森设计了一款独一无二的V型四缸水冷引擎。
上图为采用保时捷设计的V型四缸引擎的哈雷-戴维森NOVA车型。
自从第一次合作开始,哈雷与保时捷就就一直维持着合作的关系,尤其是在水冷发动机方面,保时捷为哈雷提供了非常多的技术支持。
上图为哈雷V-Rod系列车型,由2001年推出并采用与保时捷联合设计的V型双缸水冷发动机。
总结:
其实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车型外,还有很多保时捷参与设计的车型我们无法一一列全,甚至就连我们国内厂商也曾经与保时捷有过合作,例如那个曾经宣传采用保时捷底盘调校的中华骏捷。说到这里,还是由衷佩服保时捷那些精力充沛、创意十足的设计师们,希望他们能继续给我们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