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冉
读完《活着》已经好些天了,但却一直没有下笔写任何有关于它的文字。
或许是余华写得太沉重,或许是自己太过感伤。
可是福贵那苍凉苦痛的一生,于他自己而言,又何止是感伤二字呢?
若说《活着》是以旁人讲述,倒也还好,听着不过唏嘘一场而已。可偏偏,这样的经历却被放在福贵自己的口中。
我似乎听见了伤口撕裂的声音。
福贵本是地主家的少爷,嗜赌成性,终于败光了家产。从阔家少爷变得一贫如洗。
老人们总喜欢说“祸不单行,福无双至”,于福贵而言,这祸又岂止是“不单行”。
母亲生病,福贵不得不去求医,却半路被抓了壮丁。
等他终于千辛万苦回到家中,母亲已然去世,妻子独自一人拉扯着孩子,女儿还成了哑巴。
世事终无定,一切皆未央。
我们或许惯性的认为,福贵回了家,这个家也算是圆满了,此后的日子总会慢慢好转。
可当读着读着,便发现,真正的悲剧似乎才刚刚开始。
作为底层的劳动者,所靠的便是一身的力气。
可家珍偏偏患上软骨病,再也不能干重活。
活蹦乱跳的儿子,却因血型与县长夫人匹配,放学过多而死。
命运不会让人一直在黑暗中行走,偶尔便会出现一丝微光,出现一线希望。
所以凤霞遇到了二喜,喜结良缘。对于凤霞来说,便是一个好的归宿。
只是希望过后常常伴随着更大的绝望。
所以凤霞生孩子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家珍也终于熬不下去了。二喜在工地上死于意外。
外孙苦根福贵最后的温暖,却因饥饿吃豆子撑死。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捏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一位尊敬的老者告诉我说,“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
我深以为然。
所以在我看来,读一本书便有一本书的用处。
福贵的一生之于我,让我明白,我们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
这些不如意,大的便成了苦难。小的,不过就是不顺心而已。
而我们总是喜欢把一点不如意,便当做是一场莫大的苦难,觉得人这一辈子的艰难大抵如了,充满着人生的幻灭。
我们在各式各样的社交平台,渲染着种种的不如意。
课程太多,老师太严,工作难找,老板太功利,房贷太多。
总之便是压力太大,人生怎会“如此多艰”。
其实,我们才二十来岁的年纪,所经所历,哪里便称得上“苦难”二字。
在我看来,最大的苦难,莫过于国破家亡。
既然国还在,家未散,柳暗花明未为可知。
纵使真的经历着苦难,我想也远远比不得如福贵那般苍凉的人生。
我们要善于在厄境中探到那一丝黎明的希望,暗暗告诉自己,一切还不是最坏。
而这些所谓的苦难,很多时候总是让人难以放下,总觉得往后回忆起这一段岁月,必定是充满沧桑的。
其实,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会突然觉得,似乎这一切并没有当初那般可怕。
又或者,等真正经历了一场苦难,回想起来,自己都觉有些可笑,笑自己曾经的大惊小怪,无病呻吟。
《活着》是沉重的,沉重到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
福贵一次又一次的白发人送黑发人,不断地出现希望,却又被决绝的夺去。
福贵却仍然和朗的活着。
当死亡接踵而至时,便会发现,没有比活着更重要的。
同样的,当人生这条前路不知的道路中,我们总有逆风而行,不称意的时候。
这时候,便会觉着,活着有了厚重感。
我们时刻准备着,深深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总要知道,我们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