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给了时间味道。
——题记
每一次绽放,都是一次重生。
水以温润的气息召唤它,以清冽的笑容迎接它,同时又以全身心的热情拥抱它。于是枯槁的容颜开始丰润,蜷曲的身体开始舒展,终于它以一尾鱼的姿态,在水中自由地游弋。
苦涩的清香,开始在唇齿间氤氲,既而沁入五脏六腑。如清风,如云,如烟,如露,如甘泉,如空谷幽兰,如枝头茉莉,若无声息,却又令人心驰神往。正待捕捉,它又倏忽不见,只留一脉宁静淡远的香在心间,让人品味,引人遐想。
这就是茶。
茶与咖啡、可可同为世界三大饮料,可真正从中孕育出文化来的,只有茶。在海南的时候,我曾有幸亲眼目睹了身着旗袍的美丽女子做茶艺表演。那娴熟的姿势,行云流水一般的动作,精彩绝伦的解说,把工夫茶演绎为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印象最深的是她一手高执茶壶,微微倾侧,那琥珀色的玉液琼浆便稳稳注入杯中,这一招叫“高山流水”。随即她又放低茶壶作低斟状,以极快的速度让水流转于千杯万盏之间,此举名为“关公巡城”;及至壶中茶汤将尽,又蜻蜓点水般把所余茶汤一点一滴平均滴注到每一个杯子中,美其名曰“韩信点兵”。据说,因为所剩茶汤是全壶的精华,所以一定要平均分配,方能显出地主之宜,免得厚此薄彼。等到她双手捧上香茗,看者早已目瞪口呆,完全沉醉在她的表演之中。
茶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把人生艺术化了。品茶的当儿,让心神完全放松,做一番惬意的“优游”,那片刻的优游会让人如入仙境,物我相忘,正如周作人所说的当抵“十年尘梦”。实用和艺术,雅和俗的融合在品茶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当北京街头蹬三轮车的伙计满头大汗,接过一大碗香醇甘鲜的大碗茶,一饮而尽的时候,那酣畅淋漓的样子绝对不比名人雅士拈着紫砂小壶浅斟细酌逊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魅力之所在,茶的宁静和谐,澹泊深远正是千百年来中国儒家所孜孜以求的品质。这种品质,不排除“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豪气,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恬然,对命运的坦然,对不幸和灾难的释然。
很难想象,离开了茶的中国,离开了茶的中国人,将以什么样的姿态生活?
还记得小时侯,每到遍地流金的六月,家家户户忙着提镰收割。田间地头,树阴下,麦垛旁,总是放着一个深褐色抑或深青色的陶罐,罐里是满满的飘着芳香的茶汤。那茶,说不上名贵,甚至只是五毛钱一大纸包的茶叶子,可酿出来的茶依然甘醇爽口,依然沁人心脾。虽然《红楼梦》中妙玉曾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可谁能说,那样诗情画意的品茶方式更贴近生活本真的状态?对于茶,黛玉宝钗们有他们的独特见解,田汉野佬也有他们的品评方式。
茶在中国是友好的象征。有客人远道而来,沏上一杯上好的铁观音,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茶社,茶庄,诗社也常常以茶会友,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这里的水,窃以为换做茶尤其贴切。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以示友好。后来南宋迁都杭州,又把这种优良传统带到新都,《梦梁录》载:“杭城人皆笃高……或有新搬移来居止之人,则邻人争相助事,遗献汤茶……相望茶水往来——亦睦邻之道,不可不知。”这种以茶表达友好情谊的方式一直流传到今天,经久不衰,茶的文化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某一天与一网友闲聊,谈到人生,他感触颇多。他说,如果以茶来论人生,那么三十岁以后应当如茶,沉静,淡泊。我笑曰,人们都把少年时代比作花朵,而像我这样仅仅抓住青春尾巴的人,应该既不是花,也不是茶。那是什么?他追问。茉莉花茶!言毕,大笑不已。
玩笑归玩笑,由此却引起了我的一番思考:品茶,不就是品人生么?茶是有生命的,它与水相觑相亲,与品茶人的心灵亲密交融。在袅袅的清香中,一颗宁静淡泊的心与一片怀揣梦想的叶子相遇了,他们喁喁而谈,在流转的时光里逐渐升腾,不断完善自己的生命。于是,便有了杜甫的“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有了陆游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也有了苏轼“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喟叹。
据说,纯种的铁观音鲜叶制成乌龙茶后,香气清香高长如幽兰,滋味醇厚甘鲜,回酣无穷,无味至味,禁不住口齿生津,心中滋生出许多的盼望来了。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第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