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反思源于近期自己学习遇到的一个困惑或者说瓶颈:就是自己贪婪的、不停的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很多好的概念、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可是这些知识真的全部对自己有用吗?有多少真正吸收和化为已用了呢?答案是:现实中只转换收效了很小的一部份,状态有些无序,思考的也不够全面深入。当然,再小的进步我也开心,可是我还想知道除去个人能力、知识的转化需要积累和过程等客观因素之外,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帮助自己以有限的时间精力有效应对无限的知识呢?可以帮助自己目的明确高效学习、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呢?
今天学习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田志刚著,木华澄总结)给了自己一些这方面的有益的收获。它的总论是:对你的知识的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提升你的个人知识力的过程。一个人的竞争优势,不仅看他目前的存量知识,更来自于他对增量知识的学习、保存、共享和传播、知识利用和创新这五个方面的过程。内容较多,只借用其大纲,主要就触动自己较深的第一部分做几点反思:
一:学习知识。
1)学什么知识?
确定适合自己价值观,个人目标的学习方向,将时间多分配在时间花费相对较少但对个人的使用价值最大的知识上。
这是选择题,自己最大的反思是不能有盲目求全的贪婪,要有选择性的贪婪。注意力的使用要狠,必须做减法去聚焦。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真是这样,带宽有限走的人多了就卡得不行。想起万维刚曾讲过:面对现在的世界,你不狠心一点行吗?在这个注意力非常短缺的时代,就算你只看一眼,你就非常对得起那个作者了。新手容易犯的错误,既然已经开始了或者钱花了,无论喜欢与否都尽可能读完。经济学家的“沉没成本”是一种全局思维:已经花出去的钱和没花钱没有区别,你现在的问题应该是理性的决定是要不要继续花时间。
首先是通识知识,打好了基础,才能系统思考;有了格局,才扩大自己的视野。就像吴伯凡老师一样,争取学会他将不同知识跨界联系起来的能力,让知识变得生动,变得实用。然后是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内心真正喜欢一件事才能有刚需,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很强大,学习起来也有效的多。
2)学习的程度?
争取在一个领域学习时间达到3年以上,成为这个细分的知识领域的专家。
今天笑来老师的知识利息,给我触动很大。它把知识的隐性力量通过新概念显性化了。大家一看就懂,简单有效。占据了你脑容量,但模糊不清定义不准的概念和知识,每天产生的就是负利,不够深入让我们错失机会就是负利。清理概念,纠正误区,才有机会享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利息。选择后一定要要深入,做钉子。
3)学习的框架?
根据自己的学习领域,掌握基础知识,做出学习大纲计划,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树列结构。
二:保存知识。
家藏万G书,没有任何意义。只需要保存,对自己当下有用的知识。
将知识数字化,确定合理的文件夹分类与文件命名规则。保证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三:分享知识。
可以让别人知道自己知道,而不是停留在自己的认为自己不错;
可以加快自己的学习速度:可以有效的增强你的吸引力;
可以建立个人品牌。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践行这点。
四:使用知识。
只有被使用的知识才有价值。
把自己的知识与任务和项目结合,向某个固定的机构提供知识服务;
把个人的知识表现为专利,通过销售专利向全社会提供知识服务;
把个人的知识产品化,直接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五:创新知识
最高层次的竞争是不竞争,通过创新颠覆原来的模式。学会知识创新后,你就可以超越竞争。
最后想起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让自己清零开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