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之前看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讲的是阅读的层次,里面的什么检视阅读,主题阅读对我启发大,后来又读了金克木的《书读完了》,被他的元读书法所震惊。
但这次不谈这些,今天的主角是毕飞宇的《小说课》,正如网友称道,读开篇的谈聊斋,就足以值会票钱的,名副其实。小说课读起来让人醍醐灌顶,读起来有味道,就像一个小娃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让你觉得好玩有趣,不乏深度。下面是我的阅读笔记,简要摘取,本书的冰山之下,还要读原文才好。
矛盾写作法
开篇讲聊斋《促织》,文中说道,《促织》则相反,它很微小,他只是描写了一只普通的昆虫,但是,他却是从大处入手的,一起收-手就是一个大全景:大明帝国的皇宫: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相对于1700字的小说而言,这个开头太大了,充满了蹈空的危险性。但是,因为下面跟着一句"征岁民间“,一下子就把小说从天上拽到人间。(对比,矛盾,和万物静默入迷的手法多么相似)
好的小说语言
作者说道,有它,你不一定觉得它有多美妙,没有它,天立即就塌下来了。只有出色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的语言。
比如,《促织》开头的这句话,“此物故非西产”,充满了荒诞的色彩,魔幻现实的色彩。好在哪里呢?好在这里涉及了一个悲剧美学。这地方没有蟋蟀,却发生了蟋蟀的悲剧,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悲剧为什么是悲剧,是因为回避不了,悲剧的美学基础就在这。道理很简单,泰坦尼克号的悲剧就不应该发生在太湖,大量的爱斯基摩人中暑而亡就不应该发生在北极。
又如,成名那个倒霉蛋。这不是诅咒他,而是蒲松龄只用了一个小小的自然段就把他的命运摁到了低谷。成名是什么人?蒲松龄用了四个字“为人迂讷”,这也说明不了什么,没人规定,迂讷的人就倒霉,性格从来就不是命运。问题就出在开头的里胥身上,此人是谁,蒲松龄说了,“里胥滑黠”。当迂讷遇见滑黠,性格就是命运了。
小说的节奏
可高可低,能扬到喜马拉雅山,也能摁倒马里亚纳海沟。问题是,该扬的时候你怎么扬的上去。同样,小说到了往下摁的时候,你要有能力摁下去,摁得住。看看蒲松龄是如何做到的。开头说的成名,这个倒霉蛋,里胥让他捉蛐蛐,压力山大,欲死两次,后来碰到驼背巫,得到帮助,抓了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蛐蛐,欢喜之情不言自明。这是主人公被扬上喜马拉雅山。
但是正名的儿子飙车了,一下子飙到马里亚纳海沟去,——儿子把蛐蛐玩死了,儿子也死了(没真死,是傻了,变成了蛐蛐,这是后话)。对于低谷的光景,蒲松龄俺的住,摁得稳,“夫妻相隅,茅舍无烟”,就是说,夫妻两个人,对着墙角,麻袋一样发呆;房子什么质地,茅舍,穷;无烟,炉膛里根本没有火,寒;贫寒夫妻百事哀。死一般的寂静,寒气逼人。没有这句话,小说就没摁到底。
如何读小说
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关于大,一个关于小。只盯着大处,你的小说将失去生动,失去深入,失去最能体现小说魅力的那些部分;只盯着小,我们又会失去小说的涵盖,小说的格局,小说的辐射,最主要的是,小说的功能。好的读者一定会有两字眼睛,一只盯着大局,一只盯着局部。
东西方的历史
即便到了蒲松林的时代,我们的历史仍旧轮回的历史。是借古讽今,拿明朝的人,说大清的事。无论《促织》达到怎样的文学高度,它只是劝谏文化的一部分。
西方的历史是很不一样的,它是求知的历史,也是解决问题的历史,还有关自我认知的精神成长史。同样是人变成昆虫,西方的看法是,人的异化,工业时代,人异化成了机器,这是对人的思考。成名的儿子变成蛐蛐,这里头是不涉及生命思考,存在,意义,之类的。
然与所以然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句话是对的,也是错的。如果这句话是菜市场一个卖萝卜青菜的大妈,这句话简直就是真理,但是一个在北京大学就读的大学生也这么说,这句话就是错误的。我们不能知其然,我们要知道所以然。
这个问题,很早之前就思考过。知识是什么?思考的答案是,知识是有类型的。一类是事实陈述,比如,知道历史上的各类大小事,生活中的各种常识。一类是逻辑性的,就拿历史来说,历史观,历史的逻辑,就属于这种。在我看来,后者的层次更高,属于上层建筑那种,是知其所以然,而前者只是局部。试想,一个可以收纳巨量历史知识的网络,为什么没成为一个历史学家。因为它只有前者,没有后者的能力。
后面文章的一些摘抄
写作就是这样,作家能力越小,他的权力就越大,反过来,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在塑造了一个超级人物面前,作家有时候是说不上话的,有个专有的词,叫做莎士比亚化。
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于激励想象,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
许多人都有一个误解,审美是艺术上的事,是艺术家的事,真的不是。审美是每一个人的事,在许多时候,当事人自己不知道罢了。审美的背后蕴藏着价值的系统和序列。可以这样说,一个民族和和一个时代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什么水平。如果因为贫穷我们就在心理上剔除了美,他的后果无非就是两条:一、美的麻木;二、美的误判。
美的误判相当可怕,具体的表现就是拿心机当智慧的美,拿野蛮当崇高的美,拿愚昧当坚韧的美,拿奴性当信仰的美,拿权术当谋略的美,拿流氓当潇洒的美,拿贪婪当理想的美。
(完)
本电子书,仅用作阅读交流,侵权必删。
在公众号回复括号内的数字(1996),即下载《小说课》电子书
九月读书第一周,19/50,距离50本目标还差3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