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
第一次:是断气的那一刻,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死亡;
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抹除;
第三次:是这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这一刻将是真正的死亡,从此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个世界。
小时候,对扫墓的最大期待是可以抢东西吃。
舅舅家旁边的山上,是一大片墓地,山上埋的大都是城里人。(我们把平原地区的人统称为城里人)祭品非常丰富:红彤彤的鸡蛋,艾叶粑粑,麻花糖,水果糖,散饭,(糯米蒸熟后做成一个一个的饼)以及各种我们山上种不出来的水果。
每年快到清明节时,我就在舅舅家住几天。扫墓要在清明节前完成。刚好也是家里青黄不接的时候,妈妈不会管我。
我们那里的风俗是,扫墓的祭品越多人抢,表明这家的后代越是兴旺发达。因此扫墓的人们,对我们这群虎视眈眈的小朋友都客气有加。
我们很小就懂得抢祭品的规矩:等鞭炮放完,他们开始依次鞠躬,最后一个礼成,我们就可以开抢。
堂哥堂姐们要么斯文,要么反应不够灵敏,每次我都能抢到最多。放到事先准备好的袋子里,送回家。再回舅舅家,继续等着抢。
仅有一次,因为人太多,我挤不进去,一无所获。但第二天,把失去的全抢回来了。直接把人家的篮子端跑了,躲在舅舅家的堂屋里,把门栓插上,不给其他小朋友进来。后来,是篮子的主人来求我,并保证其他小朋友不在门外,他只要篮子,我才开门。
现在回想起来,人穷,哪知什么素质。只关心家里人有没有饭吃,自己能不能吃饱。
第一次读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泪流满面。
吴家扫墓是清明节当天,称扫正清。
吴家三兄弟在这一天,齐聚一堂,风雨不改。
祭祖有很多讲究,我不会,也不懂。之前是大伯母准备,现在是大伯母的大媳妇准备。我们只需在必要的时候一拜再拜!
在等待祭拜的这段时间,会不由自主的思考死亡,会想起兰迪教授《最后的演讲》以及他对梦想的追求,会想起很多伟大的可敬可爱之人,都已不在人世,会想起我的嬷嬷,我的爹爹,我的那些英年早逝的朋友们……也会想到自己,某一天会长眠这里,我身边的这些亲人,某一天会离我们而去……由最初的不甘不舍到现在的淡然处之,刚好19年。
祭祖,在年复一年深层次的叩问生命中,内心变得越来越清明。
不由得佩服我们祖宗的智慧,清明扫墓是多么重要有意义的仪式。网上有句话说得好: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我们必定会死亡,只要这样想,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原谅的,也没有什么是值得计较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死与生一样,都是自然的法则。弹指一挥间,我也会和这些墓地的人们一样,埋在这里,归于沉寂。这一反思马上帮我驱除了追求虚名的欲望,同时发现先生沉稳宁静勤劳朴实勇敢自由的哲学品性,是何等可贵。
然后明白:感情越是平静,越有力量,而内心纠结情绪易变恰恰是软弱的特征。软弱不自知,才会故作坚强。嘲笑一下过去的自己,接纳欢喜祥和。
俗话说:今天不知明天事,世界在不断的变幻过程中,而生活则取决于自己的看法。活在当下,活得自在,活着安宁……待死亡来临时,可以含笑离去。
《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内心清明即是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