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了许久之后,才突然想起要来写这个记忆中的地方,就好像突然有一天你意识到原来你生活的一切全然没有意义,仿佛悟到天地之垚垚,瞬时如梦初醒。写作本就是一个漫长和艰辛的事情,文字本身就是一个艰涩又复杂的符号。这符号背后尘封的是千百年的浓厚历史。正如长安带给我的惊喜一般,一直以来,在我的想象中,这个城市应该是古老而破旧的。而直到乘坐飞机从百米的高空俯视它的那一刻,我才真正的感受到它的存在,那一刻想象变成了真实,环绕这整个城市的城墙,好像四四方方的框住了一方热土。那一刻,我突然在想,是否每个城市都有他独特的惊艳之处?正如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从来不曾惊叹过自己身处的城市是多么特别,但在旁人看来,确如此美妙。
一踏进这座城市,就好像启封了一坛陈酿老酒,细细品味之下,方能得其精华。带给我惊喜的永远不是显露于表面的时令鲜物,而是埋藏在浓重历史厚重尘土下的那份历久弥新的关于文化的记忆,每每行走或穿梭在长安的大街小巷,或有一丝的感慨,总能想起孟郊的那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当时46岁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登上了进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当即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登科后》。这首诗里,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随,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酐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快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成语。每一首诗词的写作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内心深处都有一首诗词,只是那些富有文采的作者,把它们写成了文字。即使时过境迁之后,今天读来,那份冲击心灵的文字,被解读之后,让我们会慢慢了解藏在诗词背后的那个作者的故事。这其中的故事和作者,连同感情一起被复原了。这就是共鸣。
鼓楼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鼓楼作为西安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也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九月的西安,天气尚且闷热,更别提午后两点,当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古人讲究欲登高乘凉,登上鼓楼却也不免心中迸发出一阵仪式感。这种感觉是久违且熟悉的,鼓楼立于城市中心,登楼眺望,东西南北,四方通达,汇于中心一处,城市建设似乎更加巧妙的将城市建筑,道路的发展与传统文化建筑结合起来,陈旧性创新,严肃中又富有新意。往来参观者,多为外地人闻其名而登之,比起斯文,悠闲式的参观,我更注重创新式,批判式的参观。对于年少者,凡是楼,阁,又或者高处亭台,登高眺望,总觉得自己荣登宝殿,大有甚者年少轻狂,满腔热血,不免想起那句形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少年驽马之志,但凡血性刚强者,总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政治,对民生的殷切期望,这是国人之傲气,也唯有这种根植于心的民族情怀,才能让悠久的历史连成锁链,才能让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于是便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殚精竭虑,死而后已。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武侯,亦或是嫉恶如仇,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的杜甫杜工部,又或者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的周总理。
钟楼却与鼓楼无异,只是多了些威严之感,如果说鼓楼是庆祝,那钟楼便是哀默,而钟楼里的一纸一卷,一梁一瓦都足够庄严,百年来的战火绵延,城市昌平,此刻都毫无掩饰的被镌刻在此,尽管经历了数次破坏,返修,重装,但却不至于落寞,遭人遗弃,想来那是西安人历史的倩影,是城市写真的浓缩,一声声晨钟下收录的是多少悲情与呐喊,多少胭脂与水墨,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晨曦时听晨钟。到的最后终于无声,凝结了,凝结成一墙残垣,凝结成一个故事,躲避着人群,躲避着历史。守着那口破铜钟,怀抱着羞愧与罪名,不声不响,等待着人重新敲响。
在我看来,中国人对家,总有一种特别的执拗,而对于美食,中国人绕是如此,千百年来,于味道的江湖中沉浮,于技艺的世道中弥新,代代相承,大道同归。而对待城楼,中国人则又是另一种情怀,是尊崇,是仰望更是寄托。岳阳楼,天一阁,钟鼓楼,光岳楼,黄鹤楼……这些毫无争议的成为了中国千百年文化的精神脊梁,更有无数的诗词佳赋注于其上。“庆历四年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这句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开篇,不正是中国人对于城楼情怀寄托的最好见证么?
放在“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长安,这座中国历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传承的雍容儒雅,满腹经纶,博学智慧,大气恢弘,成为中国历史的底片,中国文化的名片和中国精神的芯片。
钟鼓楼下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楼上的岁月沉淀。书画静默其中,后人多有修缮,以求恢复原貌,而史官挥动笔墨,写下千秋万载。
唐之后的西安城到1949年之前,几乎再没有被人重视过。这里在千年漫长之中,一直被视为边远地区,陕西交通不便,1934年铁路才修到西安。因此,陕西地方在明清时期没有像样子成规模的地面建筑,不比一河之隔的山西,这家大院连着那家大院。现在,最能让西安体面风光拿得出手的地面建筑就是钟楼、鼓楼和古城墙。钟鼓楼广场就是西安的一件低领文化衫,时尚而开放,让西安重现在世人的目光中。
唐朝的长安可谓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更多人的印象则是停留在李杜诗篇的挥毫笔墨之下,如果说 一个朝代若有半数印象是以某个人来被更多后人记住,那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李白,而对于这个盛唐之下最为著名的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自由诗《寻李白》似乎描写的更为贴切。
全诗如下:
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而今,果然你失了踪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东哭,向西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而如今,昔日的盛唐早已被黄土掩埋在地下,好在有无数的诗人和文献的加持,为我们留下了得以想象的空间,尽管时隔1300多年,我们仍能借助广为流传的诗句窥探到那曾经万国来朝的盛世大唐,长安之下的辉煌和骄傲无不深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底。
第二日天气正好,抱着寻访历史文化足记的心情,乘车来到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谈到碑林就不得不提到程颐,作为“碑林”的建造的发起人。 同时也是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理学奠定了基础。程颐出生于官宦世家,高祖程羽在宋太宗时期任三司使,以辅翊功显,被皇帝赠予“太子少师”,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迁居河南府伊川县,父亲显贵官至上国柱,一家五代为官,所以程颐一生仕途光明,十四五岁便师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饱受儒学教诲,正是少年得志。那年十八岁的程颐正值风华,一纸奏书,上书朝廷,劝诫仁宗皇宗,指出宋朝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宋仁宗日理万机,身心焦灼,又加之当时的程颐尚未成名,虽有观点但骨子里却少不了些偏激和批判的少年傲气,自然未得宋仁宗理会。从此他开始勤修养学,神宗五年,程颐携兄开始在崇阳讲学。程家本就世代为官,所以自然享有荫庇子弟当官的特权,程颐虽受朝廷征召,但却未及应召。只以“处士”的身份潜心于孔孟之道,并且又大量接收学生,从事讲学活动。次年程颐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颐入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有人指责程颐,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只好上书,自动要求辞职回乡。北宋元祐二年,也就是公元1087年,这一年,被驱逐的程颐与蓝田四吕之一的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在西安创建“碑林”。碑林起初只是收录刻制儒学经典,《周易》《尚书》《诗经》《论语》等,后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而文化也幸而以碑刻的形式被传承保存下来,古之有成的造纸术,印刷术,本应该是文化传承最有效的载体,却无奈野蛮的战火几乎在不间断的焚烧着脆弱的纸页,书籍也好,文化也罢,便都在有中无,无中烟消云散,也只有那些深刻在石壁上的斧凿钺刻的痕迹,才能将中华文化的悲伤表现出来,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坚硬的石壁上看得出历史的凿痕,仍能从黢黑的底色下看得出磨蹭出的掌纹。从柳公权《玄秘塔碑》,到张旭《肚痛帖》,从王羲之的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再到怀素的风神潇洒,奔流放畅。一笔中蕴含的是文人书法的委宛谦卑,一划中爆发的是武者书法的豪迈张狂。动似猛虎,静如狼。
清朝道光年间,林则徐亲眼目睹了鸦片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严重破坏。于是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发起了“虎门销烟”运动,在广东虎门下令焚烧销毁英国烟商的鸦片,虎门销烟成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软弱的清政府也被迫签订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自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道光皇帝无奈之下选择了妥协,将林则徐革职发配新疆,1841年,苦闷之下的林则徐路过陕西西安,受到了当地官员的热情欢迎,于是在当地停留了几天。由于林则徐平时酷爱书法,于是当地官员热情地邀请他前往西安附近的碑林,并且请林则徐为这里题词。于是林则徐大笔一挥,在这里写下了“碑林”二字,当地官员得到林则徐的墨宝之后急忙命令工匠制成牌匾,悬挂在博物馆的上方。后来发现这“碑林”的“碑”字少了一撇,残缺的碑字就如同残缺的中华之山河国土,国之不全,正如字之所缺。而今的新中国,每每谈起历史,总让人难以忘记的就是那段屈辱的清朝历史。落后就要挨打,不管是军事亦或是文化,这都是值得人深思和面对的事实。时至今日,碑林博物馆以其内容丰富,年代久远,保存完整。既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早已驰名中外。而就如今的碑林而言,其参观者却远远不及兵马俑,大唐芙蓉园,甚至回民街。
造成文化探求者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于战争霍乱得认知匮乏的实际体验,这是现代人的通病,急功近利,欲名欲利。反观古人,程颐主张“格物致知,进学深修”,去人欲,存天理,王羲之刻练书法,入木三分,林则徐虎门销烟,忧国忧民。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曾经经历过战火和文革摧残的一块块碑刻,如今被细致而庄重的保存下来,静静的砌在原地,等待着人来观摩,一日又一日,却再也等不来给他注入新鲜血液的一笔一划。
原计划在长安的最后一日,是参观兵马俑,乘公交与骊山相隔几站,便可一睹堪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开始了中国历史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封建制社会,定都咸阳,北筑长城,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如果说文化是城墙,那文字就是一块块筑墙的砖瓦,秦朝之前,文字各有不同,大篆,小篆,金文,隶书,陶文,虽有百家争鸣,但文字不通,终只是一家之长,如同闭塞,只有文字相同,文化才能得到融汇,发展。方能百花齐放。秦之后,书同文,只留小篆和隶书。一方面是对文人的规约,另一方面也是对文化正统的冠名,就像修剪树木,只修葺多余的分叉,保留主枝干,树木才能更加高挑繁茂。始皇帝焚书坑儒为的是震慑儒生,文化一统。但今天看来,坑害大批儒生,无异于草菅人命,这种做法,无疑太过残忍,但关于这件事情的利弊,也许这个千古帝王根本不屑于考虑。甚至是不被允许考虑,时至今日,我们仍未能目睹这位历史上最伟大帝王的真容,因为即使现在,以我们的科技,仍然不能完整的挖掘那片充满神秘而威严的帝王陵寝。他无疑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壮举,在那个战争纷乱的年代,一统天下,成为了封建王朝的始皇帝。万人之上,无人敢与之比肩,而王者往往是孤寂的,如果说成就霸业是他一生所求之理想,那这个宏大的理想实现之后呢?他深知高处不胜寒,也许他内心也正渴望着自己的理想实现的晚一些,再晚一些。直到最后,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理想如山洪般席卷而来,坐立在咸阳宫殿,独自徘徊在城墙之上,看着遥远的夕阳落下,感慨万千,突然北方的戎敌平原燃起狼烟,他内心的那丝欲望被再次点燃,也许长城的修建正是他对于自己那份孤寂的最好体现。他不允许自己的山河被人越过,更不允许任何人染指他的想法。也许从一开始,他就心知肚明,帝王之路,注定是一条背负血泪和孤独之路。直到晚年,他愈发不能忍受这来自冰冷的宫殿的嘲弄,象征着权利的宝座将他凌空隔世,一天傍晚,他看着夕阳下的落日余晖与远处的地平线相接,正在一点点的坠落到黑暗之中。枯藤上的老鸟再也没有那般灵巧优美,而是耷拉着翅膀,毫无生机。那是垂死的征兆,是孤寂的终点,是理想的破灭。于是他被触及到了内心最深处的脆弱防线。他悲愤,感慨,焦虑,最后终于顿悟,也许只有永恒才是真谛。一瞬间他的思维穿越了几个世纪,与某位哲学家的思想融为一体,“人活着是没有意义的,但只有活下去才能发现有意义的事情,就比如你发现了这朵花,而我又发现了你一样。”他决定继续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能寻找到有意义的事情,也只有活下去,才能摆脱这孤寂。他甚至不愿意将自己的天下拱手相让,他不愿带着孤寂和衰弱的身体进入黄土。于是他派遣徐福远赴蓬莱,瀛洲,方丈寻访仙药,以祈求长生之术。尽管他知道这只是对自己心理的一点点安慰,但他仍旧乐此不疲,他甚至逼迫着自己去相信世上或许真的有长生之术。几年又几年,他终于再也等不起,垂暮之际,他用尽了今生最后的思绪,突然想起自己年少时征战沙场的英姿勃发,千军万军丛中驰骋,运筹帷幄,那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骄傲,才配得上千古帝王之名。于是他灵机一动,命工匠铸泥塑战车万尊,在黄土之下亦能驰骋,也许这也算是另一种永恒吧。终于他不留遗憾的闭上了眼,满怀着孤寂结束了这段辉煌的历史。
英雄迟暮,万人之上,穷尽此生之能,到头来却百思不得其解,于是突然顿悟,派遣徐福远赴蓬莱,方丈,苦寻长生之药。适才,原来他穷尽一生,励精图治所求的,也不过如此罢了,想来晚年的成吉思汗也是如此。帝王也有帝王的孤寂,高处不胜寒,当他每每站在长安之巅,咸阳宫殿之上,望着远处的余晖与黑夜相接,漫天落寞便席卷而来,终于他再也无法忍受这份孤寂,便一声令下,带着千军万马掩于黄土之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安,或是秦皇的兵马俑,或是盛唐的长安城,亦或是古老的明城墙。这个位于中国腹地的城市,王朝更迭无数、古迹遗留遍地,是一座充满神秘魅力的城市。更是凝聚着历史文化的鲜活博物馆。
在西安的最后一日,趁着清晨,登上了在飞机上俯瞰长安的“四四方方”——西安的城楼,站在城楼之上,绕着西安市的内城兜了半圈,直到中午时刻才从城楼上下来,涌入漫漫人群之中,也许正是这样的浓重历史味道才造就了如今的西安,如今的西安,不仅在旅游,文化和经济上都碾压任何一个时代,我不禁在想,也许我们更应该感叹这个时代,感叹如今中国的强盛和伟大,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曾经的辉煌与文化。
这长安的味道古朴且浓厚,亦如镌刻在石板上的钩叉斧凿,千百年来中国人之于文化的传承与洗礼,又或是于民族中复兴的巨人,守望着这片故土,历史中巍峨挺立。唐朝盛世欢颜,跃然于纸上,仿佛重生般跳动在眼前。钟鼓楼上的晨钟暮鼓,安之若素。不知不觉的独自行走在古老的城墙之上,任天高夜来,伴着暮夕,便不说只言片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