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木棉姐姐又写了一篇哀思她离世母亲的文章,这次她写的情真意切,我看的潸然泪下。我又翻阅了她的文集,发现她曾好多次回忆她的母亲。木棉姐姐的文风一直是稳健、积极向上的,但她母亲在她心底留下的那个洞却深不见底。母亲离世三年,木棉姐姐的神经却绷得很紧,如履薄冰,很怕一些节日就会突然触痛她的思母之心,甚至对办公室60岁还有母亲的同事显现出嫉妒,还拉黑朋友圈晒母亲的老朋友。我想她的确没有放下,而且被困其中。和我一位同事的情况如出一辙,每到清明节等时刻就会不分场合地流泪,五十多岁了也是一样地思念母亲,典型地“找妈妈”。
2.
要说哪一种痛楚最折磨人,无非是遗憾,是愧疚感。母爱是无私的,同时又是沉重的。传统女人对孩子可谓全身心付出,无怨无悔,完全忽略自己,甚至牺牲自己。有人称母爱是一场辜负,辜负的原因是付出的太多,回馈太少。是的,任何感情一旦需要衡量付出感和回报率就会沉重起来,以爱之名掩饰着两代人之间的不平等,难怪我们的亲子关系无法真正亲密起来。
可谁不想拥有轻松的亲密关系?问题是你放得下你的期待和溺爱才好。大多数人都觉得养育孩子就是付出,付出金钱、精力、感情、时间等等。熟不知道人都是孤独地来孤独地走,接受太多就要承载更多,一个负重前行的人谈何自由?一个长期“找妈妈”的人如何拥有独立人格?
一个妈妈如果不能保证给孩子一生的呵护,那就应该让他练就独立的本领和直面风雨的能力。一个开明的妈妈不应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强烈的付出感,让孩子有着回报的心理。当他来不及回报,或者没有机会的回报了,那他背负的感情债可是会一直压着他,他于是一边走着,心底的洞一边漏着。
3.
那年姥爷离世,我也无法走出来。我陷入了深深地自责,假如我不去上大学我能照顾他,假如他能多挺三年等到我毕业,假如........那时候我封闭自己、不让任何人接近、刻意疏远男朋友,甚至导致了分手。我用“爱无能”来形容当时和后续很长一段时间的状况。
次年暑假我去宁夏实习,我们一行人去了高庙参观,高庙里最高的一层佛堂有一位讲经的高僧,他善意地吩咐小师傅拿了一些洗好的桃子给我们吃。他说:“来到佛家,不要说谢谢,要说阿弥陀佛”,我们如实做了。接过桃子的时候我问高僧:“人还有来世吗?”。他让我留下来,让别人先走。高僧用佛家经书上的故事告诉我:人一定有来世,只不过会以别的形式出现,你或许并不认识他了,但他还在你的身边,总有机会让你报答他。
我的心在那一刻得到了慰藉,这就是机缘巧合。谁说别人看不到你的心呢?我要的也只是一个深刻地忏悔而已,高僧懂,我懂。
4.
最好朋友的母亲去世那时候,他的痛苦无以言表,我知道他最爱吃妈妈做的哨子面,知道他作为小儿子被宠爱的幸福,所以我们之间从来不敢谈及这件事。
3年后我依然看到他的QQ签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是备受愧疚感的折磨。
10年后我看到他发的那张图,一个孩子蜷缩在地上画的母亲怀里。我对他说:“有些事情该放下了”,他呵呵一笑,说随便发发感慨。这些话都是说说好听罢了,厚重的愧疚感要如何消除?那适当的时机、适当的人、适当的走出来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能放下愧疚感,失去至亲的痛苦有朝一日会被时间淡化。
5.
如果说生老病死是常态,那突如其来的失去更容易摧毁一个人。另一个朋友的母亲是车祸去世的,从他知道到赶回去都没有见上了。那种突然地打击不是谁都扛得住的,情绪来来去去,反反复复。自责、纠结、愤恨、后悔,各种幻想充斥着大脑,无以回报的愧疚感几乎让他窒息。
我不知道他是怎样挺过去的,总之我是跟着他哭了好多次,没有办法安慰,连一个可以怪罪的人都找不到。他后来恢复了,也比以前更加热爱生活了,他给我说他时常做梦,梦见母亲到了那一个世界,得救了。一次两次梦见,每一次都有进展,母亲渐渐地头不疼了、胳膊好了,直至完全康复。他也心安了。
这种梦境从心理学上讲是反应出他的真实内心,他需要这样的安慰,恰好得到了这样的慰藉,所以他痊愈了。不是人人都有他的幸运,但是人人都会成长,不再“找妈妈”就能肩挑起很多事,自己的情绪也包括其中。
6.
尽孝要趁早,这一句是忠告。
中国人“养儿防老”已经根深蒂固,不回报就是无法心安理得。如果这样已经是常态,那么就请尽早尽孝,这是减轻遗憾、获得心灵救赎的唯一方法。
昨天给女儿读了一个绘本《Fox andGoldfish》,金鱼的大限将至,和它相依为命的狐狸决定带着它去环游世界,他们一起滑雪、飙车沙漠、看彩虹、玩水、穿越丛林、看富士山、看火山爆发、去外太空等,然后狐狸对金鱼说:“现在,我的朋友,你可以走了”。最后一张是小金鱼的墓,碑文是这样写的:这里埋葬着小金鱼,它看到过美好的世界。
这个绘本讲述了如何得体的放手,那就是不留遗憾。
愿每个人终能独自行走、坦然面对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