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没有写字的后遗症,就是再次提笔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都想记录下来;等到想要铺展开来时,又犹疑踟蹰不前。胸中墨水的干涸不因外物,而在自身。
午睡醒来,倦懒地坐于桌前,呆坐一个多小时,脑子还不甚清晰,不自觉地翻起了上午读的神仙姐姐的《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
看着自己的读书痕迹,心里是有几分懊恼和得意的。懊恼的是,一向以读书速度为傲的我,两个半天的时间,我竟只读了第一篇49页,这对一晚上就能读完几十万字小说的我来说,简直是蜗速;小小得意的是,这是我头一次读书能静静地安下心来作批注,我惊喜得像刚认识了自己。遇到喜欢的文段或摘抄或在一旁写下体会,遇到有感触的言论更是洋洋洒洒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看法,甚至由“谱写属于自己的阅读史”这一节,我延展了开去,思考到新学期新的孩子们要如何和他们开展阅读活动了。
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是不易的。我依旧记得从前读到晓东哥的文字。他说,来到北京,参观君姐的书房,看了君姐的批注,很是汗颜。君姐百忙之中也要每天抽出时间去读书,去批注,尤其看出,有一本书君姐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在读,密密麻麻的批注痕迹。那个时候的我看完这段文字很是震撼,我捧起《听王君讲经典名篇》,我把课例《散步》读了一遍又一遍,我激动我叹服我五体投地,可是我拿不起笔,我不知道我要在上边批注些什么。
我也是个爱读书的人,长了二十多年最得意的便是这么个爱好。但我读书习惯不好,图快,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孔夫子一句“学而不思则罔”,我从读书念到教书,讲给学生一套一套的,于自己却是放纵不思。我读书速度快,读的书不少,按理来说,该当胸有点墨才是,事实却......可悲可叹不提也罢。
真正让我觉醒的是培东男神在年会的那一番话,如晴天惊雷醍醐灌顶。大意是:你参加各种培训,你暗喜于自己的努力,而不去分析别人的成功,有什么用呢?你又能有多少提高呢?
不思的后果!这几个字突然出现我眼前,让我突然了悟自己在宜昌年会后去新学校报到的那份无所适从,让我彻底清楚了为什么我的耳朵尖了可舌头却越来越钝,让我真的拨云见雾般清楚了自己的问题在哪。读书,不思不行啊。
由是想到,写作亦如此吧。
从小到大,我曾经在一个特定时刻特别害怕母亲。她会在我读完一本书,玩完一个游戏时猝不及防地出现:“玩开心了吗?(读得高兴吗?)那做完这件事,你有什么收获吗?把它写下来吧。”以至于许多年后的今天,我的小伙伴们提起我的母亲,仍津津乐道这件事,而我也还记得,那些年我被“逼迫”着写下的各种大事记,诸如“捉马蜂记”、“杀鱼记”、“打冰琉儿记”等等。
往事“痛苦”不堪回首,后来,中学时代我便远走求学,只余寒暑二假时能与父母相见,母亲念叨我少了,这些“大事记”便只是回忆了。
现在想来,母亲是很富教育智慧、很有远见的。我的启蒙读物是她买来、未有时间看的各种教育书籍,至今还记得几本:《爱的教育》、《卡尔.威特的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我的日记全是在她的硬性规定下“憋”出来的;凡是母亲在身边的日子,我是不缺书读的,我现在对自然科学的大部分了解,全部来自于中学时代的阅读,因为我还能清楚地记得,是从哪本书得来的答案。
所以,即便是某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也仍是感谢读书时代母亲的良苦用心。我被动地被她推着前进,进步虽小,却未曾止步。
(扯远了,明日梳理一下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