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芬奇一生留下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最后的晚餐》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了。这幅巨作长约9米,宽4.6米,覆盖在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餐厅的墙壁上。由于该画是直接绘作于墙体(没有石膏打底),所以,达芬奇还在世的时候,壁画就开始损坏。
随着后世画家们不断对其修复,达芬奇的真迹也渐渐被冲淡。此外,这幅作品命运多舛,先后经历过拿破仑战争的炮击和二战飞机的轰炸,如今又浴血重生,令人惊叹。目前该修道院与壁画同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若想拜访此画,不仅要提前几个月预约,参观时还要穿过层层设防的安检和三道隔离门,最后留给你驻足观赏的时间仅仅只有15分钟。
故事题材取自于圣经,内容已家喻户晓:耶稣在逾越节当天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期间,耶稣掰开面包分给众人说:吃吧,这是我的肉。又将酒倒给信徒们说:喝吧,这是我的血。随后,他平静地摊开双手,眼帘下垂略带伤感地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
话音刚落的一瞬间,十二个门徒,十二种表情,十二种肢体语言,十二种内心世界,他们三人一组,或愤怒、或悲伤、或争论、或惊恐...栩栩如生的动作,惟妙惟肖的表情,被达芬奇照相机般的画笔精准地捕捉到。
为了能体现画面的深远感,又可以突出耶稣中心地位,达芬奇准确地计算出墙面、地面以及天花板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人物与桌子构成一致的同时,又将延长线的焦点作用于耶稣,这种“向心力”的构图使画面显得既庄严又对称和谐,使观众能像看电影一样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一故事的场面。此外,明暗的手法也使用地十分讲究,左边墙壁略暗于右边,营造出了落日余晖的感觉,符合了晚餐的时间点。在所有人物的脸都被画在阳光中,显得十分清晰时,惟独犹大的脸处在黑暗的阴影里。这种象征性的暗示手法,在绘画上也是从达·芬奇开始的。
那么,为了30块金币出卖耶稣的犹大,究竟会是哪一位呢?这是达芬奇留给后人的一道谜题。但他也留下了破解谜题的密码--虽然人物不能说话,但肢体语言却表露了他们此时的内心想法。
拾起达芬奇密码,我们可以揣测信徒们的内心世界,寻找背信弃义的犹大。
画面的右边,有六位门徒,第一位仿佛起身直接冲到耶稣面前,他正视耶稣,一手指天,像在发誓,用坚定的眼神与正面回应的态度告诉我们,他并非告密者。
第二位双臂张开,表情略带惊讶,但手臂弯曲,放松的肌肉显得不拘谨。这反映出他内心并不恐慌,愿意面对这个问题。所以也不太可能。
第三位很激动,身体明显前倾,眼神里充满了渴望,双手指向自己,仿佛在说,我愿意把心掏出来给你看。一个人出卖了朋友,是不会有这样的底气的。
和前三位不同的是,后面三位没有看耶稣,彼此在讨论什么。第四位的手指向了耶稣,从肌肉的弯曲程度来看,内心也是坦然的,微微张开的嘴唇充满了疑惑,怎么会有人干这事。
第五位肢体很略微平和,动作幅度较小,但从伸长的脖子来看,他对这个话题还是蛮感兴趣,愿意参加讨论,并没有逃避的意思。第六位同样身体放松,略带疑惑,愿意讨论,不去回避。
再来看左边,从左向右,左边的三位特点都是直视耶稣,第一位直接站起来,表情认真严肃,此时内心应充满愤怒。嫌疑不大。
第二位有点事不关己的感觉,两手都搭在别人的身上,从手指的弯曲程度来看,心里也不紧张,而是好奇,像看新闻一样。心里有鬼的人,很难有这样的神情。
第三位一脸无辜,直视耶稣,双手张开,略微紧张,但嘴巴是合拢的,并不像那种被人识破的表情。
第四位比较冲动,上前和第一位窃窃私语,他双眼直视耶稣,另一只手握着一把刀,好像在和对方说着自己的判断。而第一位却表情淡定,双目微闭,一副不太赞同的样子。如果心里有愧,两人应该不会有这样的表现。
最后,就剩第五位了,他直视耶稣,但是身体后倾,半个身体直接压在自己的右臂上,手里紧紧的握住一个袋子。也许是过于惊恐,他的左手下意识的去抓寻面包,想掩饰内心的不安。没错,他就是犹大。
达芬奇对每个人物肢体动作及表情恰到好处地刻画,是建立在洞察人物心理的基础之上。也正因为这样,使我们在500年以后的今天,依然能感受到每个人物的鲜活。
最后,全篇的主角,伟大的耶稣,在预知自己即将死亡的时候,依然能够从容淡定。这会不会是达芬奇留给我们的又一哲学反思呢。
生而为人,注定孤独,也迟早要面对死亡。这些问题至今会使人们感到迷惘与困惑,从绘画中寻找先人留下的启示,我们需要探索更多的达芬奇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