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之郁郁葱葱、巍峨高大、重峦叠嶂、连绵不断,象征着无限生机,蕴含着博大力量,激励着人们始终抱有希望并执着追求,磨砺着人们坚强意志、坚定自信,最终迎来光明。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北宋王安石改革遇挫罢相后,退居在南京钟山,远离朝堂纷争,生活归于平静。一天傍晚,王安石漫步在长江之滨,欣赏江边秋色有感,遂写下一首《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诗中的名句“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喻示人们:只要执著向前、持之以恒,尽管风云变幻、前途遥远,总是有路可行的,改革创新也是如此。南宋诗人陆游罢官后回到村子里写下一首《游山西村》,其中那句八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不绝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疑是是受到了王安石诗言的启发。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苏轼《慈湖夹阻风五首其二》诗言:“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放眼青山无数,只见波浪拍天、云水相连、水天茫茫,只觉这一生的前途未卜,就像这归路一样愈发茫然。这时,竟然有人摇着小船前来卖饼,又听说有集市就在不远的山前,不禁心中一喜。
这组七绝写于绍圣元年(1094)六月,是东坡赴英州(今广东英德)途中,乘船经过安徽当涂慈湖夹,因风大而停泊时的所见所感所思。小诗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借助日常景物表现作者直面现实,不避艰险,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意收复失地。被迫调离抗金北伐前线的辛弃疾经过江西造口,登上郁孤台,俯瞰昼夜奔腾的滔滔江水,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声声悲鸣,家国沦亡的创痛、收复无望的悲愤和一筹莫展的愁闷,激发着辛弃疾创作了《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意思是: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词中的青山变成了遮蔽正义的敌人的化身,辛弃疾意识到当前局面并不乐观,尽管他满怀胜利的信心,但也非常清楚收复故土的道路之曲折艰辛。读辛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们联想起北宋晁补之词言:“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青山渐渐被暮霭笼罩红日慢慢向西坠落,浩浩长江奔腾不息汹涌地向东流去。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词言:“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作怪。平常相对而视的几座山峰,而今走遍河边却找不到它们。西风猛然吹起,浮云飘动,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老僧拍着手笑着夸赞,还在很高兴地看到青山依旧在这里。
此词内容如题,是吟咏云山之作。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以猜度的语气说青山被浮云推走,又故弄玄虚说走遍溪头寻不见山;下片写重睹青山的惊喜,通过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的欢快举止和情态来衬托作者的喜悦。全词抓住自然景物的瞬息变化,以轻松活泼的笔触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语言诙谐,情调乐观,寓意深刻。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尽管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屡屡遭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像浮云毕竟遮不住青山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擎天柱。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南宋韩元吉《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词言:“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该词为登蛾眉亭远望,因景生情而作。风格豪放,气魄恢宏。大意是:登上蛾眉亭凭栏望远,只见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飞瀑千尺悬空奔流,泻入滔滔长江。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与恨,到什么时候才能消散?波涛汹涌的江水正卷起连天怒潮,浪高风急;酒意初退,耳畔便仿佛响起如怨如诉、不绝如缕的塞外悲笛。试问到哪里去才能追寻到谪仙人李白的踪迹?那万重青山外,千里烟波的尽头、郁郁葱葱的地方。
末尾“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中,前句是说:试问到哪里去才能追寻到谪仙人李白的踪迹?作者对着茫茫江水,呼唤寻找着前朝那位狂放不羁、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这寻找、这呼唤,既是对所倾心仰慕的诗人的凭吊,却也可理解为词人在积极地为苦闷心情寻找寄托,希望自身也具有旷达、豪迈如李白般的性格。结句“青山外,远烟碧”意境开阔,它不仅对前面之问句作了答复,而且是词人对愁与恨交错缠绕所作的奋力摆脱:那万重青山外,千里烟波的尽头、郁郁葱葱的地方,当更有令人神驰的景物。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清袁枚《山行杂咏》诗言:“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山路崎岖不平,山峰延绵不绝。周围的青山就像蝉茧一样把人包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前面还有路可行。
在这首小诗中,我们最能够感受到诗人独特的才情,还有他细腻的情感。明明只是描写了普通的风景,还有寻常的山峰,但是却能人人们从中悟出人生之道:只要坚持走过那些层层叠叠的群山,相信眼前一定是会有出路。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清郑燮《竹石》诗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青山让人充满自信。伟人毛泽东《清平乐·会昌》词曰:“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充分体现出伟人在艰难困苦中仍然保持着乐观自信、昂扬豪迈的革命精神。词中的青山象征着祖国的大好河山,饱含着伟人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作为少年时代接受红色传统教育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闪闪的红星》中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演唱的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记忆犹新、朗朗上口:“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小小竹排江中游,滔滔江水向东流。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如此美景之中孕育出少年潘东子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怎能不让我等少年备受鼓舞!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当然,在励志诗词系列中,也有表现怀才不遇的“青山”情怀。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八》诗言:“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诗中说,伯乐走到跟前一看,这是千里马哪,旋毛就长在它腹间!如今却克扣它的草料,什么时候它才能够腾飞跨越青山?这首诗以物喻人、寄慨遥深,诗中以倍受摧残的骏马作比,表达了对良才受到压抑和虐待的愤慨。
李贺之所以发如此感慨,与其亲身遭遇有关。李贺20岁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后由于文学名气很高,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李贺本来胸怀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称病辞去官职,回福昌老家过上隐居生活。李贺常骑着一头跛脚的驴子,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出外寻找灵感。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一生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