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考填志愿时,有意向填心理学,但在一些报道中看到有的心理医生不能自我调节而自己变得抑郁了,这让我放弃了当心理医生的念头。
可大学毕业后,结婚、生子,经历了感情危机,又开始接触到身心灵方面的东西,又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兜兜转转,开始学习一些零碎的心理学知识。
确实,这种心理医生或是社会救助等相关工作者在心灵上容易受伤,因为他们接触到的都是比较特殊的群体,长期以来看到的各种悲欢离合也潜在冲击着他们心灵,如果自我调节不善,就会“受伤”,也就是所谓的职业病。
这也在《治愈之书》这本书中得到验证,这本书的作者劳拉·利皮斯基,是一名精神创伤专家、社会工作者、教育家、生活顾问。她还是一所西班牙语小学的创始人和主管,讲授关于环境保护和社会正义的课程。
因为书名《治愈之书》的吸引,我读了这本书,希望找到一些自我疗愈的方法,本书也没让我失望。书中主要讲了创伤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应对方法,最让我有感触的是如何自我疗愈。
首先,作者认为,需要认识并承认自己痛苦。记得刚接触身心灵的时候,大家都在宣扬着每天要开心,要调频,有的老师也强调不要去关注负面的东西。虽然有道理,但是我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以为不去想不去看,每天表现得开开心心就行。殊不知,虽然表面看上去我变得快乐了,但伤痛其实是被深深压在了心里,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我们不去关注负面的东西,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正确的方法是去找到它,正视它。
找到自己伤痛之后,就需要找到一个出口,让这股负面能量流出来,不管是大哭大闹,还是运动、瑜伽、冥想……情绪发泄完之后,可以找到和自己和平相处的方式,可以是做自己喜欢的事:画画、插花、做饭等等,调整好自己的频率,让自己专注于当下,不要总是陷入对未来成就和未来处境的幻想,即拥有正念。
然后就是注意时刻给自己调频,人不是机器,过度的运转除了让人身心疲惫,对工作没有什么帮助。可以固定时间设置一个正念日,这一天,抛下所有的东西,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身心好好休息。每天也可以设置固定的正念时间,甚至可以设置一个闹钟,时间一到,放下当下自己正在做的事,闭上眼,做几次深呼吸,给自己定频。
总之,人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创伤,不必为此焦虑,觉察它,接纳它,也是接纳那个不够完美的自己,找到情绪的出口,并且和情绪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