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是一本关于文化的散文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得不说,余先生的文章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读《文化苦旅》就像随着作者在欣赏祖国的山水风景,从一地辗转到另一地。沿途既有秀美的风景,也有作者对历史的回顾,叹息和哀伤。在大美河山跋涉之际,展开对文化及人生的思考,从而让自己对生活有一种全新的领悟。
惊叹于余老幽默风趣且又深刻的描写。一字一句间祖国的壮丽河山、五千年的历史画卷如在在眼前徐徐展开。
“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余老如是说。印象深刻的是描写《沙原隐泉》: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在他的描绘下鸣沙山月牙泉仿佛就在你的眼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而推及到人生哲学:“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惊叹于余老对历史的思考与批判。《废墟》,废墟是历史,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今天和明天。废墟也是课本,让每一个参观者都能读到教训和意义。他不建议把已经被毁坏的历史建筑重修。他说:“中国历史缺少废墟文化,重修是对历史的亵渎”。比如重修圆明园,就得不偿失。重修,则大清王朝不见了,民族的愤郁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也不见了。就像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批判中国历史虽然充满了悲剧,但是中国人怕看见悲剧。从而感叹:“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呼吁:“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才是人类的大明智”。
是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对待历史也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惊叹于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在《都江堰》中他说:“我对人类前途的展望是一种宏大而美丽的悲观”。在这里他要渲染的并不是悲观主义,而是余先生所表达的对于人类社会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表现在对个体,对种族,对国家,对人类,以至于对全宇宙的一种思考与期翼。人文情怀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缺少的精神,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一种气质。
《这里真安静》写的是一片默默坐落在新加坡的坟地。这里是二战时埋葬日本军人与妓女的地方。场面触目惊心。日本妓女大量来到南阳谋生而沦为妓女。这与日本经济萧条有很大的关系。而日本经济萧条也是日本向外扩张的根本动因。那些一生已经受够屈辱的女子,到死都没有再回到自己的故乡。
300多座墓碑,全部向着正西,他们狠狠的拧过头,朝着另一个方向躺下,不再回到曾经牵肠挂肚的故乡。电影《望乡》把妓女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淋淋尽致。在文中余老写道:“即便是战败的苦难,她们也比那些军阀们受的深,尽管她们不是战争的发动者,也没有因战争而有任何利益”。他们却是最悲惨的人,是的,战争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一站灾难。人文关怀,可以超越种族、超越国界,让社会充满关怀充满爱。
文字,因为真实,所以苦涩。在我的观念里,旅行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是能让人抛开现实的烦恼、城市的喧嚣,恣意地享受自然风光与人物风情带来的美感与享受。读了《文化苦旅》之后,感觉自己以前去过的地方白去了,还不如在余老的书里感受的真实。自此旅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旅行在欣赏美丽的风光的同时,也时常会关注了解当地的社会民情,以及探索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又是苦涩的。但这种苦,深藏着的,是旅者深厚阅历下历史的凝重和苍凉感。
没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只能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