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了,故乡回不去了,远方也不是我的家。
总是看到这样一句话:“他乡容纳不了灵魂,故乡安置不了肉身。”
小时候,“家”是父亲在工地上干活,努力挣钱,把老砖房变成新楼房,我们高兴的住进去的家。
我最忘不掉的是那天晚上我给父亲打着手电筒,他蹲着用抹布擦拭新帖瓷砖上的灰,一边擦着一边笑着跟我说,“等房子建好了,你的房间想装什么就装什么”,还问我说“你想要什么样的房间?”我那时候没多大,上小学应该,几岁我记不清了,我天真的说“我想要电话,放在床边的那种”。然后笑笑不说了,我微微低下头,眼眶其实已经湿润了,在手电筒微弱的光亮下是父亲黝黑而泛着为微黄的脸,我永远都忘不掉。
——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真切的辛苦还有感激。
一家人从挤在一个小房间,变成上下楼的关系,空间大了,时间久了,距离也远了。
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长大,父母也只是逢年过节才回来,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过年了,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但是我们的关系并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的那种亲密感,在大多数有成长烦恼的时候,无法诉说,说了仅是安慰几句,实际解决不了什么,自己只是埋头学习,不让他们失望就行。"不出去,哪有钱供你们读书?”“还不是为了你们”“要好好读书,就不会像我们那么辛苦了”,这些话真的是从小听到大的。
当然,爷爷奶奶对我们很好,是我最亲的人了,最接受不了的可能是他们的离世吧,爷爷去世之后,我晚上在被窝里哭过很多次,枕头都湿了一大边。
最近一次特别想爷爷的是因为《朋友请听好》里的歌词——“奶奶的手帕里藏着给我的糖”,听着我就哭了。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楼上看电视,爷爷拿着红布袋子,说“给,吃吧”,在农村喝酒席,送礼给的吃的。好吃的都留给我们,也不舍得打我们,倒是惯了一身毛病。
——我无法去责怪父母童年时缺少的爱,因为他们很辛苦,大热天还要晒着,我们的生活一直在变好。但我仍然羡慕那些在下雨天,有爸爸妈妈来送伞的孩子,他们好像都很幸福的样子。
当年SHE的歌很火,那一句经常没事就自己哼着唱的歌词”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之后……”
我总是很疑惑,觉得奇怪,怎么会有人不想长大呢,大人多好啊,能干好多事呢,想想就开心。现在真的长大了,才明白了“真的不想长大,经常想做个孩子,向往着无忧无虑,天真无邪”,走在路上,看着小孩子背着书包,看着看着就出了神。
初中,十几个人的上下铺,有的两人挤一张床,上厕所得出寝室,一个星期回一次;高中,人少一些,六个人的上下铺,一人一间,还有狭小的卫生间,一个月回一次;大学的五人寝,宽敞了很多,上床下桌,公共卫生间,节假日回去。
——你“有“家”的感觉吗?”
——没有。只有团聚的开心和离别的伤心和无奈。
慢慢地,烦恼也越来越多,不开心的时候是绝大部分了。
——渐渐明白了什么叫”回不去的故乡“,那远方呢?(下篇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