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五月初,时在“芒种”。鲁西南平原上,布谷鸟在啼叫,农民忙着收麦种豆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土地和人,一切积极性似乎都调动起来了,没有什么人闲呆着,生活和劳动是平静的,但又充满了一种紧张的节奏、、、、、、”--路遥(摘自《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在回乡的火车上,坐在拥挤的硬座车厢里,我与一位中国移动员工聊天,他说每年从电话数据中看到,山东外出务工人口最多的地区是菏泽和临沂,每到农忙和春节,电话量就蹭蹭涨。土地不能满足需求,多年以来土地能解决的也仅仅是糊口问题,但是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深入骨髓,延续了世世代代,不能抛弃土地,只好农闲时外出务工,农忙时回家种地,每年如候鸟般来回奔波。这就是大多数农民工的生活状态。他们除了美化城市外,每年也给铁路和移动公司贡献了不少。农村的年轻人不愿意种地,成为一波又一波的打工族。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家里外面两头跑。农村主要生活劳动的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老房子破落后舍弃,再到村外盖新房,能出去打工的都走了,新房和土地只好靠老人看守,很多农村成为空心村。村里安静了,打架和偷盗现象没有了,地里种的西瓜,往年需要搭棚子看守,现在根本不用看,没人偷。过去到处是孩子们玩耍热闹场景,现在看不到了,孩子看得宝贝一样,天一黑就不让出门。世界在变,农村也在变,但是这变化总有股说不出来的不舒服。“我国整个农村的进步有待于一个长期不断的改革”--路遥。
回到故乡,闻到熟悉的泥土味道,还是过去那个味,看到的却不是当初那个场景。夏初芒种,故乡的田野上到处是金黄的麦浪,现在看不到麦子,到处都是大蒜,农民在自家田间弯腰低头拔着蒜薹。三轮车、小货车穿梭在路上,他们是农村经纪人,城市里叫倒爷、商贩,从农民手里收蒜薹然后卖给大老板入冷库。这几年农村产业变化成就了不少商贩,从小商贩到大小老板,建冷库、包工程、开公司,一个个牛气十足。农民抢收,商贩也抢收,收的越多赚的越多,有的干脆把磅秤直接摆在地头,农民拔下来蒜薹赶紧过磅装车,一辆装满蒜薹的小货车放着欢快地歌曲飞驰而过,车后扬起一阵阵尘土。农民忙碌一天,虽然累得腰酸背痛,过完磅从商贩手里接过钱,喜滋滋地点着钱。因为价格浮动快,一天一个价,早卖一天价格都不一样,担心掉价,也担心涨价,无论涨与掉都会让他们不安,涨了后悔卖早了,掉了后悔卖晚了。他们每天相互打听着蒜薹的价格,抓紧干,加油干,时间就是金钱。
农民手里有了钱也舍得犒劳自己,集市上不是一般的热闹,连锁超市甚至开到了村里,东西应有尽有,生意好的时候,烤鸭店门口排着队、现烤的蛋糕出锅就光。好日子愈加激发了农村人的从众心理、攀比、显摆,比吃穿住行、比人缘、比女婿、比媳妇,“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本意是劝人争气向上,逐渐演变成攀比浮躁之风。农村人娶媳妇条件之高普通家庭很难承受,必须城里有楼房(大中城市,县城不行),必须有小轿车,不能是贷款买的,定亲彩礼钱十几万不能少。过去邻里之间相互帮忙,做好吃的都要送一碗,现在遇事轻易不敢求人帮忙,求人都是按天工算钱,不给钱也得在心里记着还人情。帮亲哥家干一天活还追着要工钱也发生过。
农村早已不是淳朴的乡下,市场经济把农村那点泥土气息冲刷殆尽,虽然还在种着地,庄稼已不是庄稼,那是一张张钞票。地里看不到高粱和黄米,连小麦几乎也少见了,什么值钱种什么,米面菜都用钱买。土地已高度污染,种什么也没有以前那个味了!种地完全不用土肥,化肥农药除草剂越用越多,农民说用少了根本不管用。
唯有叹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让人无路可逃!
时光荏苒,新旧交替,商业大潮中产生的新一代农村人已脱离传统的种地模式,成为各种店老板、各种代理经销商、保险从业人员、创业者等,乡镇首个民办学校校长心里有个更加广阔的蓝图,计划建一个农村生态养生园,让城市人到这里休闲娱乐、种植采摘。
农村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我们大多数人梦里依恋的故乡,不是一方乐园也是一方水土,无论离开还是归去,故乡永在心中。
作者简介:朱秋霞,山东单县人,爱好写作多年,系列随笔《故乡记忆》、《岁月留痕》、《乡村故事》及中篇小说《打工者》等,风格以写实为主,记录过去,让微小人物在岁月流年里留下一点印迹,作为文字影像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