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也是一位失意的创业者。1999年做「环保设计」,2006年做「秒针科技」,都没有成功。可回头看,人生中的各种经历,不论是起是落,都不妨碍你向成功的目标靠近。
创办FreeS以来最大的变化是「说话变慢了」
我在大学的时候,并不算一个典型的好学生,挂科、处分、失恋、喝酒一个不落,甚至还有过较长时间的抑郁症。所以在大学毕业那年,我直接选择了出国,与很多留学生选择出国的原因一样,我当时实在太想换个环境重新开始。
在我后来的人生经历当中,如果说还有能够与当时那种痛苦相提并论的,大概就是我创立FreeS的这一年,这也是我40多岁以来经历的最痛苦的一年。
我记得很清楚,FreeS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很多认购。8月16日的时候大家都还兴高采烈的,结果8月的最后一周,我们就遇上了中国的「股灾」,股灾过后,我们从20亿滑落至不到10亿。
那二、三个月,大概是基金成立后最难的一段时间,我们几个联合创始人时刻都处在紧绷的状态下,却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当时就经常互相打电话,甭管有事儿没事儿,几个人都会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待在一块互相鼓励。
到现在,峰瑞创始团队中的17位中,有16位还在一同作战,这是我们当时做出的承诺。所以,我特别感谢我的团队,不仅一起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也帮助我在更大的领域里继续成长,尤其是在我年过四十以后,我还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变化,这点让我非常开心。
很多人可能不信,我之前在新东方讲了五年课,但几乎每节课上课之前我心里都非常难受和紧张。所以这一年里,这个折腾状况也是我原来所没有预计到的,我需要出席很多活动,做很多讲话,每次在面对公众讲话之前,我还是会很紧张,所以都会坐到一个小角落里,然后拼命抽烟,希望缓解。每当这时,我们就有好多同事跑过来找我聊天。
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创业后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说话变慢了」。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以前说话非常快,比较图自己高兴。我一直认为,只要我把想说的事情跟你说了,也没骗你,也没藏着掖着,这就足够了。所以我不太会注意自己是否有表达明白,别人是不是容易接受。
后来我自己也有想过这个问题的原因,核心的差别在于,以前做投资的时候,我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情,比较我行我素;但成立FreeS以后,自己开始要负担更多的责任,这种感触的变化也反映到我说话语速的快慢上。道理上来讲,虽然说话快慢的表现只是一种形式,但现在我就会反思说,也许我说的慢一点,就能够让别人听得更明白。
所有成功都是时代的成功,消费升级正迎来机遇
说话语速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投资」。以前总有人会问我做项目投资判断最看重什么?其实这是一个特别难回答的问题,第一个难点就在于,如果我们只就事论事的去看待创业者的项目,就会非常容易把自己主观上的判断或思想代入到对这个人本身的判断中,而不是纯粹的从别人的角度去想他的事情。我们希望尽量避免主观判断,而是从创业者的角度,以他的方式去考虑问题,然后回过头再去想这件事情与我们的理解是不是契合的。
第二个难点在于,作为投资方,我们要有能力去提前想清楚一些事情,包括趋势、方向等等,但显然没人能够把所有事情都想清楚。或者我们说,所有的成功都是时代的成功,就像2017年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大逻辑上是跟中国经济一起共生共荣。
比如说消费升级,为什么它会在这个时间点成为大家一致的关注点?不是更早一点或是更晚一点?虽然投过一些消费品牌,但我们自己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是对早期投资来说,这些是很好的尝试。
后来我们通过内部分析,发现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发生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部分疑问。
第一个节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很多著名英国品牌都是在那时候诞生的,并且很快就输出到了全世界,比如立顿茶叶,威士忌酒和相应的酒文化。
第二个节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50-1975年期间,美国诞生的很多品牌成为了今天的世界级品牌,比如迪士尼乐园、沃尔玛等等,肯德基和麦当劳通过授权特许经营、快速发展起来也是在这段时期。
第三个节点是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无印良品、大创等著名零售店,以及株式会社等这样的集团模式,都是在这个时期的日本诞生的。
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逻辑,无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还是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日本,都经过了这样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阶段。
二战前,美国大概有1.5亿人口,聚集了足够的生产力要素,成为了世界钢铁产量的第一大国;二战后,美国成为了GDP第一大国,生产制造总量第一大国,也随之成为了消费大国,开始向全球输出代表美国文化、生活方式的品牌。
反过来看过去二十年的中国,我们逐步变成了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生产力大国和GDP大国。如果历史规律存在,且中国的经济发展轨迹不出现巨大的问题,那么中国进入消费升级周期后,会诞生远超我们想象的世界级品牌。也就是说,是从品牌成长周期到品牌价值的影响范围来看,10年、20年后,一些新品牌最终会以我们想象不到的规模和方式,成为著名的世界级品牌。
很幸运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标志和事件,比如消费升级中典型的产品智能手机,不管是华为、Vivo、Oppo,还是小米,都在利用生产力大国、人口大国的优势,抓住大家所需求的核心产品,逐步变成世界级品牌。
这就像是50年前美国人喜欢一家老小一起吃汉堡、炸鸡、喝可乐、逛迪士尼,这些东西满足了美国在那个阶段的消费需求,随后影响了世界;而中国消费者也在迸发新需求,如果这个需求恰巧和中国的生产力匹配,又恰巧能够代表这个人口大国里足够多的人,那么能够满足这个需求的东西,就有一定得几率变成国际化品牌。
除了手机,还有一些比较好猜的结论,或者我们可以100% 确定电动汽车是一个发展趋势。
十年前,中国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四年前,中国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新车市场。我们既是最大的生产商,又是最大的消费者。
但让我们痛苦的是,汽车始终没有被成功地转化。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跟世界著名汽车厂商成立合资企业,要求中方股比51%,外方股比49%。在这个状况下,中国努力了二十多年,仍然没有很好地实现中高端燃油发动机的国产化和汽车总成技术的国产化。
现在,电动汽车相当于换了一条跑道。从电动汽车的技术上来看,我们和国外相比差了大概两年,但这比燃油发动机技术的差距要小很多,所以至少在这个领域,我们很快就能赶得上,以后也一定会有中国品牌成为最大的国际品牌之一。
或许这很像是给消费升级领域创业者的一碗鸡汤,而且喝了这碗鸡汤就可以管20年。但如果中国没有发生意料之外的、巨大的跌宕起伏,那么这个周期,的确可以为消费品提供至少20年的增长空间,而且不仅限于中国市场。
【转载须知】
1、本文为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编辑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依法享有汇编权及注释权;
2、如需转载请留言后台或联系微信:wuyaoguaiguai,取得授权后方可转载。禁止二次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