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人问我们长大后想做什么。我们都会信誓旦旦地回答,以后要当科学家,警察,老师等等。那时的我们其实对这些职业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在书本上、电视上看到或者听别人说过,但是一颗小小的种子也许就在我们心中埋下,甚至萌芽,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我不知道你们小时候有没有人问过这个问题,但是我小时候经常有大人问我这个问题,也许只是大人逗小孩的一种方式。那时的我,尽管对这个问题模模糊糊,但还是想到了很多答案,比如作家,画家,天文学家等等,基本上每次回答的都不一样,小孩子总是这样,今天想做这个,明天想做那个。
上大学前,我对自己以后想做什么一直没有什么概念,没有自己的想法,做这个可以,做那个好像也行。就连大学选的专业也不是我自己选的,家里人说会计以后好就业,让我报会计,我就报了会计。
大学学了四年会计,毕业之后才发现自己对会计并不感冒,甚至有些厌恶。大学毕业前,我就像个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对自己喜欢做什么一点想法都没有。
大学毕业后,我就一直在想我到底喜欢做什么。我很羡慕那些一直以来都有目标的人,他们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然后把精力都放在实现目标上。比如我大学室友w,我们俩学的都是会计,我对会计不感冒,她却对这个专业情有独钟。大学报专业的时候,她父母对这方面不懂,专业是她自己选的。大学的时候,她在图书馆看了很多专业课的书,每次期末考她的分数几乎都在90以上。大学毕业后,她边工作边考注会,她的目标就是拿下注会证和中级会计职称,然后开一家代理记账公司。每次和她在微信上聊天,我都会感到满满的正能量。看着她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真心为她高兴。
和我室友相反,我就是个没有什么想法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清楚的想法和规划。工作后,我好像陷入了一个怪圈:突然就喜欢上一个职业,然后那几个月都在看相关方面的书,希望以后能从事这个职业。等到热情过去,就对这个职业没有什么兴趣,然后又会对新的职业感兴趣。
毕业两年了,发现自己一事无成。本专业不感兴趣,也不清楚自己相干什么,喜欢干什么。一直都在茫然,一直都在思考,但是依然没有答案。经常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很恐慌,明明想要努力,但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努力也没有方向,那几天甚至会思考活着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这几天又陷入了茫然期,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迷雾中摸索,看不清前方。我一直都在想,我为什么经常会陷入迷茫中。想了很多,我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读书太少,想的太多。
我上面提到的室友w,高中就把《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看了好几遍。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我吃惊的的样子。因为看的书多,w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看问题也是一阵见血。她看的书不仅多而且杂,什么类型的书都喜欢看,所以她知道的东西特别多。
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书读的太少,见识和眼界都不够,所以工作以后一直在茫然中度过。最近更是深切体会到书读的少是很大的局限。一直以来我读书总是图快,看一本书就想快点把它读完,以致忽略了很多值得耐心体会的内容,读完之后感触也不深。我读完一本书,喜欢看别人写的书评,然后就会发现书中有很多地方自己都没有认真看,每次都是通过看别人写的书评才体会到书中某个地方作者有什么用意,哪个人物形象是怎样的。
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也在逐步改变我这种读书方式,争取读更多的书,做到“读书破万卷”。
文学大师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读书使人进步,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也会让人快乐,愿我们都是爱读书,会读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