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些寒门再难出贵子、阶级已固化与阶层流动难上难的爆文每每出现一次,都像一把铁锤猛烈敲击一次工薪阶层父母的心。如果说今天的中国,个人奋斗努力带来命运转折的概率急骤降低,甚至降低到奇迹的概率,那作为工薪阶层的父母,自己年轻的时候尚可不依靠家庭去拼搏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但是到了他们儿女这一代,越发感觉力不从心。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相差得远,又怎能让他们不感焦虑?
今天的时代,将马太效应发挥到了极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富者更富,贫者更贫。一个家庭阶层的传承,所带来的能量和效果是成倍数放大的。中产家庭的学童从小不需体会生活困苦,还有条件去国外游学、增长眼界与见识;长大后继承家族的物质财产,享受祖辈父辈优质的资源与人脉。
而作为工薪家庭,很多需要为一套房子耗尽一生。但是他们同样想让孩子从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分得一杯羹,于是省吃俭用报名各种培训班,背负巨额贷款购买学区房,仿佛这才能让他们的心里觉得好过,觉得对得起自己的孩子。
工薪家庭中最焦虑的群体是城市新市民家庭,这些父母从农村考进城市,大学毕业后在城市奋斗打拼并且定居安家。他们曾经因为不想回到农村而异常拼搏,对于阶层尤其敏感的他们更是十分惧怕自己的孩子从小被打上标签。他们极力要求自己的孩子城市化,有的甚至不准孩子说方言,让孩子从小进英文培训班学习ABC,自己都不知道从何时起淳朴的乡音与对乡土的眷恋成了他们的负担。
而中产家庭的孩子可以选择进公立名校、进贵族私校,又或者是移民出国。可即便他们的选择那么多,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所以无论何种阶层,均已经达成共识即是,在教育上要下大力气投入。如果参加同等档次的培训班,每年安排大体相当的培训计划,中产以上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对于家庭的生活质量并不会有太大影响,他们依然有能力享受优质的生活标准。
但是对于工薪家庭,这种代价显然是很大的,有的家庭刨除贷款性家庭负债,剩余的钱几乎已全部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之中。这类父母自愿牺牲自己的生活空间,可即使这样,他们依然会因为没有多余的财力投入更多培训班或者没有带孩子定期旅游而陷入自责和不安。而更普遍的情况是,中产以上家庭子女参加的培训机构和投入的培训费用,都是工薪家庭望而却步的。
如此来说,工薪家庭的父母,怎么可能不焦虑,又怎么可能淡定。这种状态下的他们极易跟风求学和盲目选择,市场上鱼龙混杂的教育机构都人满为患,各种秒杀报名、考试选拔的闹剧比比皆是,不仅要负担高昂的培训费用,更有甚者要考察学员家庭背景与父母学历。每天都有新的教育平台上线,随处可见的是抢购报名。
绘画、乐器、表演、舞蹈等特长培训班更是热闹,因为工薪家庭对于价格敏感,所以不管有没有资质有没有从教经验,只要定价合理,有那么点艺术特长的老师都有排着队的学生可教。纵然商家的营销手段高明,但如果没有家长们争抢的买方市场,课外教育业又怎会如此火爆。
在课外教育行业,除了大连锁机构,小培训班里有一种普遍现象。老师们摸清门路,就纷纷自立门户,开设自己的工作室,成立高大上的民间组织、教育协会。协会里的前几把手都曾经是同事、或者闺蜜、甚至亲戚。这些小培训班,大都是工薪家庭的孩子支撑起来的,如何考核学到的东西和培训的质量、授课方式和输入内容的适用性,父母们只是流于片面和主观的了解。
的确,子女教育在任何阶层都已经登上了家庭支出的首位,但是作为工薪及以下家庭,利润最大化原则永远是第一考虑。人情可以不顾,拼团、推荐需慎重;手里的钱财有限,亲自考察、任性不得。孩子的时间、个性与能力只有你自己最了解,因材施教,切勿跟风。招生顾问的肺腑之言听听即可,全是套路。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可以更好,比父母更好,比现在的他们更好。跟阶层无关,为人父母,当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