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最常常被忽略或者不被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是:
1)教育的目标是到底什么?
2)如果有了明确的目标,那我该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
这篇文章就是主要想探讨以上的两个问题。
一、教育的目标
这个问题可以有一个比较狭隘的回答:在中国,青少年的主要教育目标就是高考。因为高考是衡量一个人能否进一个好大学的最重要门槛。(听说现在进大学好像还需要面试了……)
至于进了大学之后的事情,青少年已经成年,能够独立,所以那已经不是家长所要思考的事情了,而是该青年自己所要思考的事情。
但是这个回答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在中国。因为在中国教育制度中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高考制度的存在是一条相对来说较为公平的竞争制度,可以让学生以智能水平来进行一决高下。
然而,经过高考这条路走下来,我作为一个还算走得比较顺的人,最近却又开始重新反思这个问题: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一直思考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我灵机一动,换了一个角度来想这个问题。我把问题一换: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到底是什么?
也许你会问:这两者似乎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吧?且慢,请先听我仔佃分析下来。
计算机的发展,源于人类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科学家关于逻辑运算的优化模型的思考成果。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包括:
1)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要求计算机能够接受外部的输入信息,并转换成逻辑运算单元能够处理的数据。
2)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要求计算机能够将内部运算的结果完整并且准确地显示出来。
3)逻辑运算单元,包括控制单元,计算单元,存储单元。
控制单元和计算单元共同负责计算机的逻辑运算,而存储单元负责计算机的信息存储。
4)一套能够自我更新的操作系统。
能够自我更新的操作系统帮助计算机进行各类应用和数据的处理,并且修复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升级。
在近代,随着AI和大数据的发展,我把如下部份也纳入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并假定称之为智能计算机好了。
1)对于海量同类数据的处理,模仿,学习。
2)基于1)进行的创造。
好了,接下来我要将话题切回到正轨了:青少年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1)输入功能的正常运作。
比如:只字不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正确的视觉输入),倾听的能力(正确的听觉输入),正确的感知和识别的能力(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2)输出功能的正常运作。
比如:运动与协调能力(身体的行为),利用工具的能力,书写和写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
3)逻辑运算功能的正常运作
比如:自我管理(控制单元),数理化的逻辑运算(计算单元),记忆力训练(存储单元),整理与效率优化(存储单元)
4)一套能够自我更新的操作系统
比如:不断学习的能力(软件更新),更新自己的错误和漏洞(补丁与漏洞修复)
5)除了上述四点之外计算机暂时还不具备的能力(未来智能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比如:情绪感知与管理,美学与艺术鉴赏,财商与情商,识人的能力
具备如上这些能力,我觉得单靠青少年阶段来实现是不可能的,花个20~30年来培养这些能力也非常正常。
但我想说的关键在于这样一个思路:
计算机是人类当中最优秀的一批科学家经过无数次试错而发明的用来代替人类部份工能的这样的一个产品。这个产品所具备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反应我们要培养的青少年的基础实力。
教育的目标并不一定是说:要让小孩成为钢琴大师,或者说国际奥数竞赛得奖,或者说进入演艺圈。因为这样的定义很狭隘:基本上用了前20年的时间,就把一个人至少60~80年的生命给框死了,生命的多元化却变成为了仅仅一种可能。并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个目标更多的是孩子的家长替孩子选的,因为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没有太多的选择能力。
而如果按上我上面说的思路:培养出来的小孩拥有很多“元能力”,则他能够在成年之后轻松地基于“元能力”发展出来很多衍生与扩展性的能力。
我相信绝大数人都不会同意我的这个说法。很多人认为小孩子学东西快,成人学习的速度远不及小孩。我再想耐心地举个例子:
假如一个小孩从5岁开始学钢琴,学到小学5年级,大约6年时间考出了钢琴10级。那么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的成年人来说,从0开始考出钢琴10级需要6年吗?
没错,肯定是不止6年的,这是为什么?因为他需要把赚钱养家买房结婚等作为主要目标,把练琴放在非常非常非常次要的地位上,从而导致他很可能练了6天就放弃了。大多数成年人会认为学习是很简单的,以致于他们在学一样东西不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的时候就认为自己不适合,没有天赋。但如果他们想想自己是怎么从1+1=2开始学数学的话,小孩是怎么样从do re mi的音阶开始音乐的话,把这份耐心重新投入到成年人的学习标准中,他们一定会比小孩子学得更快更好。
一个具有“元能力”的懂得学习的成年人会知道如何去融会贯通,而小孩是不懂得这些的,他们更多是被动的去接受老师教他们的东西,他们没办法去思考更多,因为当他们思考并提问的时候往往会被大人拒绝回答,而当一个具备“元能力”的成人思考并提问的时候,他们会去尝试寻找合理的回答。
所以说,关于教育的目标,我的观点是:培养孩子更多的基础实力,打好框架,至于最后走什么样的路,让成人之后的他们自己选择。毕竟,人的一生很长,关键不在于谁起步早,而在于谁能笑到最后。
二、教育的方法
明确了目标之后,就要来谈谈方法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问题,我觉得是下面两大要点:
1)如何让大脑记住相关的信息(产生神经元链接通路)
2)如何让大脑自由运用这些信息(确保神经元链接畅通)
上面两行括号里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因为这是大脑运作的本质活动:神经元与电信号的传导。下面我通过几个小小的技巧来说明如何来更加高效地达到教育中让大脑记住相关信息的目的。
1.用反复刺激的方式进行信息记忆强化
有很多同学都应该听过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这种用于背单词等记忆的方法:先把一个单词背一遍,然后过几个小时再背一遍,再过一天背一遍,再过N天再背一遍……如此类推,有一个背诵的时间表,据说是这个时间表符合大脑的运作规律。
不管这个时间表是否真的符合大脑记忆规律,其实这个方法的背后,就是在第一次背诵产生神经元链接通路之后,反复强化刺激,以确保这条路始终畅通。打个比方来说,政府在一个乡村里面修了一条公路,假如这条公路上没有车来往,也没有人维护,那么很快这条公路就会被杂草淹没。
2.多重输入以达到组合式刺激
第一种方法是以时间为横轴,在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元的刺激以达到记忆效果。而这个方法则是在同一个时间点,进行不同维度输入以达到组合刺激的效果。
这么说比较抽象,我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还是以背单词为例,有下面好几种延展方法:
1)结合图片进行记忆。
比如说male,再配上一张男人的图片。这种情况有两种输入:视觉(单词)+视觉(图像),因此刺激了一对不同的神经,达到组合刺激的效果,从而可以强化记忆。
2)结合关联性进行记忆。
比如说male是男的,那么female是女的,再来一个love,那么这三个单词一起记,再来一个例句就更棒了。因为关联性可以产生新的强有力的神经刺激。所以有的教材是这么说的:只背例句,不单背单词,这样记忆的效果反而更高。
3)结合场景进行记忆。
比如说hurt,在背这个单词的时候有人打了你一拳,那么这个场景+体感的记忆的印象更加深刻。
3.教育过程中往往被忽视的一点是,信息输入同时被注入的情绪。
好,接下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教育要想达到最佳的效果,得需要让人产生情绪上的感染。这个怎么理解呢?加强神经元间链接有很多种方法,而强化力度最大的,就是在输入信息的时候与以情绪上的刺激。
还是来以背单词为例子,在看完了一部灾难片之后,你的孩子被触动到了,于是深深记住了一句话:Oh, it's such a big disaster!以后看到disaster这个单词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联想到这个灾难,心里会掠过一丝阴霾。
但是小孩子在产生情绪这一点上有时候不容易被大人察觉到。小孩子往往很敏感,但又有可能不会表现出来。所以说这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尤其是当家长看到小孩产生某些情绪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考虑一下此时此刻小孩正在接受的信息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如果是负面的话,一定要记得往正面方面进行引导。
要记住,带有情绪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快乐也好、悲伤也好、甚至兴奋、恐惧,都有可能让人一生难以忘却。
4.要想有好的教育效果,练习时间需要远远大于学习的时间。
这就是前面说的教育本质的第二点:如何让大脑自由运用这些信息(确保神经元链接畅通)。很多人明知道这些道理,可是却做不到花时间去练习以强化习得的内容。尤其是成人,时间太过于宝贵,很多成人认为,我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学更多的东西,而练习是无所谓的。殊不知,不经过长时间练习的东西,很快就会彻底忘却。
因此,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学习时的判断标准:学了这样知识之后,我会不会有机会去用它?如果现在没有机会,我能否主动创造机会去用它?如果这个答案也是No,那我觉得这样东西还是不学为好。非常现实的道理:成人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
三、小结
最后回到我最关注的成人音乐学习的话题上。很多成人都想学乐器,在我看有两个要点:
1)学乐器,有多少情绪上的动机在支撑?(不仅是好奇,想摆酷,而是渴望,真正的渴望)
2)学乐器,每天能花多少时间练习?(哪怕没有时间,每天也要尽可能摸一下乐器,满足内心的渴望 。如果一周都不愿摸上一次乐器的话,那还是不要浪费时间了。)
如果这两点不满足要求,我觉得还是不学也罢。因为大多数人并非真正热爱音乐,他们只是想多拥有一样东西罢了。再怎么说,拥有一项音乐方面的知识或者技能,也是足够有吸引力的,或者说可以带来一点并无太大作用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