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还是写阳朔的故事,西街的故事,县前街的故事,双月桥的故事。
第一天去拜访了当地最大的攀岩俱乐部,和攀岩协会的秘书长鸡哥聊了会,对阳朔仅有的一条15级线路很感兴趣(其他的15级还在开发中),只可惜冬天实在是太冷了。去了孙东纯的新家,他换了发型后差点认不出来了。
第二天和可乐两个人去葡萄峰林雨中徒步,不小心成了庄阿姨的第一批客人。虽然徒步又走错路了,但是和14年那次徒步又是不一样的风景。
这两天的故事,留待以后有感觉再聊聊吧。
今天想说的,是第三天,也就是今晚的故事。
程大哥是1980年的,今年是36岁的本命年。家有妻儿,出来做这行差不多一个半月。以前在工地干活的,自从发现了这个商机后,直言“做得很快乐”。
我不知道在景区收费合影的铜人,应该以怎样的名词术语去称呼。以往碰到的时候,大多都是一笑而过,最多回过头来看多两眼。
程大哥不扮演铜人,他扮演的是孙悟空。
“以前在西安,后来去了杭州,在后来去北京了。最近才到的阳朔。”
“我小学五年级文化,一直都是扮孙悟空。今年是猴年嘛。”
“我打算过年的时候扮财神爷,一个个场(酒吧)走过去,祝大家新年快乐。”
其实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西街看到他到处串场,昨晚还看到他在酒吧的舞池里跳舞,可乐看到后笑喷着出来和我说:"我TMD看到佛爷在里面跳舞....全场就他屁股翘的最高....我擦....佛爷泡吧来了....."
今天在一个雷鬼文化的清吧天台坐着的时候,恰好看到他又在例行串场了,于是招呼他上来喝两杯。
蓝色夏威夷一入口,话就多了起来。
”武汉人。”
“天气这样还好,不然夏天带着面具热死。受不了。”
“杭州那边城管管的太严,桂林一个哑巴的(扮演)孙悟空用笔写字和我说,阳朔人多,生意好做。”
“做这行还是要有靠山的,不然城管啊那些会找你麻烦啊。我刚来的时候,有个(扮演)齐天大圣的警告了我两三次,他说是我自己走还是叫人送我走。”
“我不会上网,在工地做来钱太慢了,做这行还是看到人家做后叫人家帮忙帮我买的这身行头(指孙悟空的衣服面具等)。”
“我听说丽江还不错。等这边稳定了,就过丽江那边。”
佛爷——原谅我,我们已经习惯这样叫他——他告诉我们,“你们不是做这行的,告诉你们没关系”,平安夜的时候一天赚了八千,凌晨两点才收工,平时可以一天两三百。
佛爷说着就开始给我们俩递烟。
我很自然地用驱风油淋在烟上再点燃——说起来这个方法还是迦南教的,但是这种抽法还是抽树袋熊给的钓鱼台的时候才是最纯净的——烟火一下子飘了起来,明亮,有点小性感。
佛爷很好奇地问我,这个东西会不会上瘾,他指的是驱风油。
给他试了试后,佛爷连说爽,当即说明天立刻买:“那我就和药店说,买这个抽烟抽的很爽的?”
我和可乐差点就憋不住笑了。
“喏,这个先送你。”
2. 其实和佛爷喝酒的这两个小时,聊了很多东西,比如他的过去,比如他正在武汉大学上学的大侄女,比如他失踪的哥哥。
他至始至终都没有把面具摘下来——或许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真容——我们只是偶尔会喜欢一个符号吧,我知道他会继续在这里,直到混熟,立足,再到”旺季在阳朔,淡季就去丽江”。
在清吧给我们调制鸡尾酒的雯姐很惊讶,“我以为你们是朋友。”
“就是一开始就认识的,然后你们叫他上来喝酒。”
雯姐是兰州人,去年四月来到阳朔住了下来。
“这几天过来这里帮忙朋友看一下,月底就回家。”
在阳朔住了一年是什么样的体验?
“就是到处玩啊,和一帮常年在这里的朋友,在遇龙河游泳啊攀岩啊之类的。”
那平时呢?也是买菜做饭么?
“对啊。阳朔这里没什么好吃的,要吃好吃的要到桂林去。”
当她吐出长长的烟圈的时候,绑着丸子头的雯姐像极了可乐正在喝的蓝色夏威夷。她建议我们喝喝这里的独家鸡尾酒“雷鬼”,但我两杯点的都是龙舌兰。嗯,确实和果汁差不多阿。。
3. 楼下的雯姐的朋友上来,伴随着一阵爽朗的笑声,“她家的精酿才是最好的!”
这位巫哥在西街开了两家酒吧,外加一家店,“但是我每晚都要来这里喝精酿,比我们家的好啊”
“精酿是比利时的最好了,德国人的啤酒不好喝。”
“智美蓝帽最好。南京高大师的婴儿肥适合刚入门的喝,这个是中国目前最好的啤酒了。”
本来是想把佛爷,或者是雯姐,或者是巫哥,作为今年 #和100个人聊天# 写作计划的主角的,可终究还是选择了以这样的形式码了出来。
无他,感觉自己没有足够笔墨而已。
一直认为的是,旅行不应该是看看风景就走的,也不是所谓的“多认识点人”。要用心去感受,要有一套自己的旅行方法论,要输入输出。
就像不是本地人,就没办法直到峰林的入口居然藏在一个小巷子里。
就像再怎样泡吧,也没有locally的心境去认真品一杯龙舌兰。
就像听了再多的故事,也不过是大同小异的,别人的故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