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虹市首富》改编自 1902年的小说Brewster's Millions ,1985年环球影业也曾经拍过一部同名电影,并找来当时如日中天的Richard Pryor担任主演,可谓寄予厚望,不过最后表现泯然众人,大家普遍认为这是编剧的问题。纽约时报是这么评价的这部片子的:
The supporting cast is impressive and well chosen: Lonette McKee as an accountant assigned to monitor Brewster's spending, Stephen Collins as a corporate stiff, Pat Hingle as the uncle's executor, John Candy as Brewster's buddy and teammate. But the screenplay, by Herschel Weingrod and Timothy Harris, is so flat that even the irrepressible Mr. Candy begins to repeat himself.
不过说到改编,85年的这次改编已经是这部小说第七次被搬上大银幕了——《西虹市首富》则是第十三次,据说是环球主动找到开心麻花提出的合作。因此这第七次与第十三次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密切,《西虹市首富》在丢掉85年版Brewster's Millions中不符合国情内容(比如出钱参加竞选)的基础上继承了大部分主线,包括里面的许多台词都是现成的。
比如说沈腾在西虹人寿的顶层说自己不用坐,站着就行:
我爷爷告诉我要做有把握的事情:
跟扬基队打友谊赛:“我在电视上看见你媳妇了”
所以这部电影里偶尔会产生一种奇特的疏离感,假如你没看过原作的话,你可能会觉得编剧开始设计好的故事主线出了点问题,甚至会猜想足球的那条线是不是编剧的补救手段——实际上不是。
不过开心麻花显然吸取了原作失败的教训,大量开心麻花式的笑点——脱胎于舞台剧的夸张性反差、讽刺和荒诞元素被密集的安排到了整部片子之中,搞笑元素十分充足,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住了剧情中存在的问题。但假如你看过开心麻花之前的几部片子,你会在其中看到不少似曾相识的影子:比如说球赛的解说员桥段(羞羞的铁拳)、酒店的经理桥段(夏洛特烦恼)。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开心麻花究竟还能让观众笑多久?
我们当然不会忘记上个世纪末曾经承包整个中国笑点的东北式幽默是怎么在最近几年里快速衰退的,前几天小沈阳拍了一部《猛虫过江》,豆瓣口碑惨不忍睹,完全不复当年大江南北男女老少一起“走两步”的盛况。语言学上有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做语义弱化,就是当一个词儿被滥用的时候它原本的语义会逐渐变弱,就像今天随便拉过来一个姑娘都被人叫做女神一样。倒退十年,女神这个词恐怕没几个人敢用。而笑点这东西显然也一样,大家见得多了,自然也就产生倦怠感了。
当然,深挖影片内涵是个好办法——大家应该还记得,开心麻花也有过《驴得水》这样的2016年豆瓣国产影片最高分之作。不过考虑到口碑爆棚的《驴得水》与《夏洛特烦恼》之间的票房差距,如何在票房跟影片深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恐怕还是挺让人挠头的一个事。
《西虹市首富》里编剧给出的答案是让主角在金钱与底线之间做抉择,为了让主角合理的扔掉这三百亿,编剧在前面花了大量的笔墨来进行铺垫。不过我认为整部片子最出彩的地方还是沈腾在接到夏竹被绑架电话时的那段表演——心理学上认为,绝症患者在临死前会经历一个否认——气愤——侥幸——讨价还价——抑郁——接受的过程。而沈腾的表现则完美的契合了这个理论,他在电话里哀求老金,假装手机没电,,在KTV里狂嚎各种分手神曲,因此最终当他坐在烂尾楼的台阶上抱着一千万痛哭的时候即使我们早已笃定了这个结局,还是会为他的选择而感动。
从这个角度来讲, 《西虹市首富》的结尾显然比原作的张力更强,也更能打动人。而在影片里出现的各种讽刺桥段也被这个结尾所凸显的主题升华了:因为假如你仔细想想的话,片子里除了男主之外所有人——注意,是包括女主在内的所有人——其实最后都被钱征服了,只有男主,如自己在片头中所言的那样:“守住了底线”。
但整部片子的不和谐感也在这里达到了极致——球赛部分的高潮过后又过了十分钟才进行到这里,使得主角身上的人物弧光被冲淡了不少。编剧解决了85年那部作品身上的一些问题,但是在加工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总体来讲,片子质量有所提高。
这部片子我可以给7.5/10分。
不知道买没买改编版权,没买的话,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