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文适合40岁以上人士阅读,特别是后半部分)
延迟退休政策从2008年开始酝酿,自提出伊始便充满了争议,而且每到两会期间,都会成为必热话题,今年也不例外。
经过多年讨论,关心这件事的人,不管反对还是支持,现在可能都认识到了: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我国现行企业职工男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的退休年龄,是从上世纪50年代颁布《劳动保险条例》后实施的。当时我国的人均寿命不足50岁。去年发布的《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指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了2016年的76.5岁。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20多年前建立的,当时人口抚养比是5:1。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现在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2.8 : 1。《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则预测,到2050年,养老保险抚养比将下降到1.3,也就是说,平均1.3个参保人就要供养一个老人。
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但具体怎么延迟,至今还未出台细则。延迟退休几乎和一定年龄以下的所有人都有关系,是一项重大的政策决定。酝酿许久不落地,其实也是给人们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在今年的讨论中,又加入了“自愿选择”这个可能选项,体现了决策的慎重。
不过,在我看来,如果说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继续关心这个话题就有点浪费时间了,等着靴子落地就好。但是从个人事业生涯(注意不是职业生涯)或人生规划的角度来讲,恐怕想想该怎么提早设计、规划一个足以执行到人生落幕时分的人生B计划来,更值得考虑。
为什么呢?注意延退的一个背景: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了2016年的76.5岁。也就是说,不管延退方案到底是什么样子,就算到65岁退休,平均来说,人还是要有十多年时间。
通常来说,以当代人的营养和体力,这十几年还是做一些事情的。我认识好几位老年朋友,包括退休十几年的老同志,都在兼职单位工作,做事比年轻人还要积极、认真。更令人羡慕的是一些从事文化事业的老同志,退休后那才简直是进入事业的黄金期呢,出了成果比在职期间多得多。
年轻人或许想着退休之后可以天天睡大觉;但真的退休了,天天睡大觉,过不了几个月就会厌烦。事实上,老年人压根不会睡很多觉。没有事干,就只好把心思放在儿女身上,成了儿女眼中催婚、催生、催二胎等噩梦的化身。也有很多人是到了退休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职业之后,经历了空虚,才开始走上找些事干的旅程。上上老年大学,参加个书画辅导班啥的,总之叫自己不寂寞就是了。
但是,如果早些考虑,早些在体力尚可的时候,开发自己的潜力,打造一个人生的B计划,等于在人生旅途中,自己为自己开了外挂。那样的话,退休后的十几甚至二十几年,都不再是靠着老年大学才不寂寞了。工作嘛,其实没几个人是真正喜欢做的;即使喜欢,往往也被职业倦怠的所困扰。所以有个B计划,在职业结束时,可以直接做下去。
当然,这个问题对年轻人时不存在的。只有中年危机的人,看不到前途,只看到退休线向自己奔来的人,才是有参考价值的。所以本文一开头就说了,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必看这个问题。机会无限,青春无限,还不知道10年时多么短,同时又是多么漫长,所以不必考虑这个问题。
——而我,此时正在开启我的B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