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等不同载体总在不经易的讨论什么什么后,谁代表现阶段中坚力量,谁代表苦逼一代,谁代表自我纵情我行我素一族,可尴尬的七十年代末期(80前)出生儿又属于谁的队伍……
其实没有瞒怨什么,只是关于80前与后的认知上想划上等号,那年的我们也滚过铁环,拍过画片,吃过搅糖,看圣斗士,听杨家将 , 上学路上再买根散烟 ,哼唱着《水手》,坐着姑娘的手扶两轮潇洒飞翔着。8O后,一样吧!
我是80前,1978年问世的那一拨,我生活在那年路边还有菜地粪坑的城市里——西安。
这座城市没有南方及沿海地区发达,唯独文化底蕴还较深厚,说文化有些太宏观,到是文人气息还是比比皆是,都说西北人狂、野、粗,这只能说是基本面貌,细腻起来不亚于女人,也有扣毛算皮之人(少数)。
说文化,想起在去年曾因公到访了作家陈忠实的老家白鹿原,虽离我只三十公里的路,但真的不常去那个蓝田(地名)有名的乡村,有幸接触到村中老者(朋友亲戚),院落是及普通的农家情景,进屋较为昏暗,也许是门前的柿子树挡住的光线,也显得屋内陈旧及凌乱。与老人家闲聊时,无意看见了墙上这边"上善若水",那边"大象无形"两幅四尺整张大字,落款虽不是名家,但书写字体中运笔气息都较深厚,由感村中务农之宅也有雅性文玩,老者见我关注,便索性给我解字说意,当下感慨学识不一般。见我听的认真,又从桌下拉出一纸箱,滿满当当一整箱书,但书都很新,封面颜色单一,薄厚不等,老人说:"这些都是村上一些喜文弄墨的人出得书,虽都没有批号出版,但都自费大批印制,请你带走几本,也当是宣传宣传",我自当言是。
随手拿起一沓翻看,有诗歌、有散文、有自传、等多样形式的作品,但内容中都有详细的个人简介,有老师,有村干部,有信贷员等,资料很丰富,什么作家协会等资格,格式很专业化的配作者照片及配文,出于礼貌我随手拿了三本,老人说不要钱多拿些,我迎合着又拿了两本。
我问老人家:"村上怎么有这么多人写书",老人简单回答:"就这风气"!我略有领悟,忽然想起了风靡一时的陕西户县农民画,家家都会画画,不会的也学着画,色彩艳丽的写照着风土人情(百度可查),当时市场上以这种艺术形式出现的作品很受城里人喜欢,从最早的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衍生到书画市场的交易,很是一番风景!
回城路上,无心翻阅手中赠书,心中复杂的思索着什么,是什么?是惊叹村民中的那些文人情怀;是感慨"白鹿原"的文化底蕴;是陈忠实掀起的文化潮?是什么,我矣茫然!我不懂文化了!
一边是良心驱使着:我要尊重写作的这些农耕人,尊重他们的热爱,尊重那写作的热情,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让人敬佩!
但另一边感情上冲撞着:书写本是好事,但为何要跟风标榜呢?花钱找关系进作协,当会员,想出版,想出名,难道就因为"邻居"出了个陈忠实,乃至整个当地大范围的出书热,我对现状有些无名的抵触,但对文化又不得不认真的谦虚尊重。
突然发现,说文化说的跑题了,也只当随手打发失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