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要做过两个工具型产品:校园工具、OA平台。
校园工具产品——不同阶段的发展
校园工具先是连接学校教务系统、图书系统、校园卡系统等系统,提供查询功能,让用户能快速查到自己在学校各个系统中的信息,如课程安排、考试安排、成绩、哪个教室是空的、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还、书在什么书架上等等。后来根据课程做了垂直化产品,支持查询课程相关的信息,如课程成绩、平均分、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评价等等。
查询功能对用户而言是基础功能服务,用户基本上真正的“用完即走”,因此需提高用户粘性。于是尝试进行社区化以提高用户粘性,并让用户产出更多衍生信息。以每门课作为一个节点,加入评价、课程弹幕聊天等互动功能。结合用户高频行为,完善了分数、蹭课等功能,还增加了课程内外的话题跟帖,都收获了很高的参与度。
对功能与社区产生的信息,进行小范围数据化试验,挖掘用户兴趣点、活跃触发点等,让运营更容易理解用户,从而提高运营精准度和运营质量。数据研究还能带来更多的产品价值,但由于产品的用户信息安全原则,不能打用户真实信息的主意,也就有不少的约束。
工具型产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功能满足,主要是提供满足用户使用需求的功能,如记录某些信息、快速查询信息等;
第二阶段社区化,主要是产生信息后进行社区化,如数据排行、围绕信息的UGC、用户间互动等;
第三阶段数据化,主要是产生的信息及社区信息进行数据化利用,如个性推荐、UGC分析及用户画像、电商价值挖掘等。
功能满足对用户使用需求的分析、产品用户体验有较高要求,尤其是用户填写的查询条件复杂度、用户等待时间等方面。社区主要提高用户参与度,让用户参与并产生价值,产生参与感。数据则正反馈于运营。
OA平台——不同应用端的差异化
PC(当时只做了Windows)端定位是员工一站式工作台,主要在项目任务动态、员工门户、办公功能上提供服务。工作时主要是在工位上PC端处理事务,因此使用场景是固定的PC端。每个系统都是B/S的系统,因此需要考虑完成统一登录认证实现一次登录多点使用,并且在C/S上还要穿越登录使得平台对接各个系统有一致的统一登录认证,还需要统一收集箱收集各个系统的消息并进行快捷处理。
移动端定位是员工生活及轻办公工具,从功能就可以体现出来:事务申请、设备借用、无线开机、公司建议、公告、内部论坛、食堂、电子书、图书借阅等。与PC相似,移动端对接多个系统,同样需要解决统一登录认证问题,而且是移动端本直接与各个后台分别认证,而且由于移动端需要减少不必要的长连接以及通讯次数,要做的更灵活。移动端通过一个独立的消息原生模块代替PC端的消息收集箱,并且结合原生功能需要做出更多的快捷处理。
工具产品根据不同应用端,可考虑三个维度:
第一维度需求差异,不动应用端使用需求不同,可据此做出不同定位,以满足用户实际使用中需求的功能。
第二维度便利性,移动端往往比较便利,因而PC端产品的安全权重比移动端的大很多,便利性相对应就弱一些。
地三维度通讯技术,PC和移动端通讯不同,PC浏览器技术更为成熟而且网络传输更为稳定,而移动端场景复杂容易造成传输中断或数据丢失。
根据应用端不同的使用场景区分侧重点,做出相应定位差异、功能的选择、稳重统一或灵活多变等处理,使工具在不同实际应用场景中,发挥不同的功能。一根竹子是作为撑篙还是晾衣杆,还是得看用户是需要强度还是需要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