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了一个可爱的侄子,一个大龄未婚女青年也开始特别有兴致地看童书、讲童书了。今天就把他喜欢的一些书放在这里,可以作为家有娃娃的一个参考。
鲁迅提到自己小时候看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特别喜欢《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一直念念不忘还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后来阿长给他带来了这套书。“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那四本书,是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后来鲁迅收藏过非常多绘图的书:石印的《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还有石印的《山海经》,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
如今的画书自然比那时要丰富得多,但是鲁迅所说的那些倒也不易得了。
小侄儿也像小时候的鲁迅,特别喜欢画书,当然也喜欢不同形状的汉字。和他一块儿看书是很快乐的事情,因为可以随着他的反应不停添料,做故事新编。自己以前那些胡乱的想法终于有安放之处。总结起来差不多两个心得:
1、讲故事要观察他的想法。
2、多加些动作和拟声词,不用刻意奶声奶气,但是小时候那种“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感觉还是要有的。
3、也不一定完全拘于年龄,小孩的鉴赏力可能比你好得多,即使他还没有1岁。
《大树摇一摇》
这本书开本很大,和很多横翻童书不一样,它要竖着翻。
故事非常简单,近乎无字书,大人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添加很多细节:一个高耸入云的大树,上面有一粒栗子。一个小老鼠想吃掉这颗栗子,于是他摇啊摇啊,结果,哐当一声,掉下来一只小狐狸。小狐狸正在树上睡觉呢,所以他特别生气,说“我要吃掉你”。这个时候画面变成横幅,底色是非常艳的红色,一只小橙色的狐狸和一只蓝色的老鼠,两个人对视。
一到这幅图,小侄儿都会张牙舞爪,对着两个小动物指指点点。之后小老鼠迅速爬到树顶,小狐狸再来摇晃,如此循环往复,豪猪、大熊依次掉下来,直到树叶全部掉落,栗子也下来。
《好乱好乱的屋子》
作者是长期给《纽约客》作画的一个作者,绘本的画风却不是我们想象的报纸、杂志风格,而是非常有趣繁复。色彩全是亮的荧光色,读库的书颜色还原得非常好,美版125元,中文版46元。而且这是一本电脑看不如实体书更好看的书。他还有一本《the lost picture》,我买的美版现在还没邮寄到。
这本书,我认为刘费曼最喜欢的就是颜色。因为每次当我认真给他指认画里的细节时,他都拉着我的手让我迅速翻过。但是等他稍微长大一点,应该就可以开始找找看。整本书有一个大概的思路,两个小朋友让爷爷带他们出去玩耍。但是爷爷说他的袜子、鞋子都找不到了,于是开始找这些东西。这些物品就隐藏在一幅幅画中,画里就是不同的屋子,浴室、客厅、暖房、工具房、户外等等。要找的答案在封面。画既基于现实,又有许多想象的场景、动物存在。带着孩子仔细观察这些细节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吧。
《我们的家,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农庄》
这是瑞典画家卡尔·拉松的作品,但是房子里处处有他妻子卡瑞的痕迹,因为房子的扩建、屋子里的装饰等等基本都是卡瑞亲手完成的,而她也是一位画家。他们的“家”现在早已经是瑞典著名的旅游景点,国家保护的私人博物馆。而这个“家”也深深影响了北欧的家居风格,宜家也将其奉为灵感来源。虽然当时他们两个的室内装修并0不是主流,但现在引领了世界啊。
所以啊,这套书里就是他们那个小小的家还有家人,还有农场里的生活。我怀疑刘费曼可能0把里面的小姐姐、小哥哥当作自己的朋友了。而且他超爱里面各种动物。封面是布装,也每次摩挲一下,然后让我一页一页翻。
不过一般到50页之前,他就会停下来。我的感觉是他这个年龄的娃娃,一次应该就是只能专注看二十来页的画面,多了他就不喜欢了。
Ps,这是一本可以看到老的书。
《宝宝的第一本书》
小开本,对他这个年龄的宝宝很友好,纸板书也不会伤手。说实话,书太大,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不要伤到眼睛。有一次他拿《好乱好乱的屋子》时就差点碰到眼睛。
《宝宝的一本书》是英国的,隐约记得好像也跟宜家有合作。《翻翻看》也不错,引自法国。不过,他更喜欢前者,画风更简洁。我觉得这个类型的书有非常多,有这么一两套就可以了。毕竟更多的物品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帮他记认。
宫西达也系列
最开始他不喜欢,可能是画风不吸引他,故事也太长。现在比较喜欢《你看起来很好吃》,霸王龙和小恐龙宝宝的故事反正比较爱听,但是讲起来要大大简化一点,太冗长地念,他并没有那么耐心。
另外这个系列的书,我自己很喜欢,就是日剧里的那种婉转与细腻,最后带着特有的悲伤。算是他的第一套恐龙书吧。
《大自然》
是的还买了大自然系列。因为我很偶尔地给他看过tinybop的植物游戏,里面的雨声、鸟叫、自然的声音让他特别好奇。这个游戏的设置和大自然的思路很像,白天黑夜、河流,四季都有涉及。所以看到大自然时他还蛮亲切。
不过开本过于大,所以现在很少给他看。不好翻。
《路上有块大石头》
他超级不喜欢里面的画,根本看不下去。但是他喜欢这个故事。戳着封面的大石头,给他讲,路上有一块特别大的石头,小狗小兔子小猫咪都想推它,却怎么推也推不动,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试着推他。然后他们只能把孙悟空请了来,但是孙悟空对这石头也毫无办法。正在这个时候,咔嚓一声,石头竟然动了起来,原来啊,这不是石头,是乌龟爷爷的壳。
嗯中间改换门庭了一下,但是结局没改。另外这套意大利的童书,最好看的还是《大树摇一摇》。还想叨念一句,我们的猴子捞月亮什么时候也可以重新改头换面,变成更好看的绘本啊。因为那个故事如果长大了再想想,水中月镜中花,更是独特审美。
《一古拉的岔路口冒险》三本
我自己超级喜欢。这套书由日本《毕达哥拉斯装置》节目策划监修,那个节目,很多孩子都该看看,一粒弹珠在精巧的机关布置下走完一段旅途。中间需要非常多的心思与逻辑推理。其实就是现在流行的STEM教育。
不过十个多月的宝宝还太小,书略复杂,暂且无法理解。所以偶尔会看一些画,目前不是他的菜。
三四岁的孩子,强烈推荐这套书,每一个岔路口走向的都是不同的未知。其实就是迷宫书,读库的《绿老鼠的大冒险》也是类似的书,但是岔路口冒险这套好像更有趣一点,也更“逻辑”。看这套书过程最感叹的还是日本人的小心机。我以前常说中国的妖怪太可怜了,他们只能存在故纸堆中,见不得人。很难想象,《一古拉的岔路口冒险》也会有妖怪吧,其中有一个小故事里是古拉比较怕黑,他在黑夜出行中一路碰到了许多鬼怪。那些图画,你能一眼辩知就是日本的妖怪,独眼啊,无面怪啊,有很多就像从浮世绘中钻出来的。这种巧妙的设置,比你单独为妖怪生硬地创造一个故事更取巧。
目前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可以买更多好看的画册看,这么大点儿的小孩就是一种熏陶给养。不知道怎么选择时,就给最经典的。不过《我爸爸》《我妈妈》《疯狂星期二》这些非常有名的绘本也有给他看,但是可能整个画风既写实,又离他的生活过于远。所以他并不是特别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