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交,计划利用这个周末来个大扫除。上周因培训没有休息,房间已经快无立足之地了,感觉心情也大打折扣。
“人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中。”这句话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断舍离》一书中的观点,曾给过我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
山下英子建议人们果断地“断舍离”“一切从扔东西开始”,从厨房、卧室、厕所、浴室、洗脸台等生存环境开始收拾,提倡简单,实用,有序的生活。
断舍离顾名思义:断=断绝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舍离的理念很接地气,立马可以行动,从整理自己的身边物品开始,从扔掉眼前的一个垃圾开始。强调“知行合一”,就是要让认知与行为相一致。由有形的物到无形的物,推而广之,以后也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记得小时候,我是家里出了名的“败家子”,最喜欢清理物品,每次大扫除,就扔出一大包东西,堆在平房院子的角落,准备付之一炬。父亲老不放心,每次都派大妹来检查一番,大妹朝我狡黠地笑笑,煞有介事地从那堆东西中捡出一两件,再拎回屋去。我至今纳闷她当时的举动,到底确是出于勤俭持家考虑,还是仅仅为了安慰一下父亲。
读了这本薄而有分量书,我开始审视自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好像变了,如今自己也成了需要清理的对象了。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扔,扔,扔,从单位到家里,留着够用的,精致的和真正需要的物品。
看办公桌五个抽屉一个侧门小柜子,都是满满当当的。柜子门一打开,东西就会滑落下来。我开始清理,过期改版的参考书,自己写的教案,十五年前发表文章的报纸,泛黄的纸张,些许腐朽的味道。有哪一样是舍不得清理的呢?他们在当时曾是最需要存贮的精华,然而今天却是陈旧的可有可无的垃圾罢了。很多东西,总觉得说不定哪天能用得着,就留着,但确实是就一直隔那儿再不会见天日了。
我在柜子里发现十年前学校给骨干教师发的磁化杯,当时接过沉甸甸的杯子,烫金的装饰,红色的纸盒,真正的高大上,满心自豪,珍惜它舍不得用。如今,纸盒已老态龙钟,磁化杯的红砖色已经泛白,我不敢想象我还敢喝这个杯子里泡出的茶水。
作者说,不舍得用是潜意识里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杯子出门时再用,这么好的衣服聚会的时候再穿。我们就在这样的等待中让宝贝变成了垃圾。
家是几年前新搬的,我是衣柜控和抽屉控,装修房子的时候,按照自己的需要,家里大大小小的柜子和抽屉达几十个。现在拉开瞧一瞧,几乎每一个都满满当当,没空余的地方。
空间逼仄了,心怎么开阔,物品混乱了,思维怎么清晰。
“不舍得的一些物品让我们心怀歉疚”,可不是嘛,柜子里那副十字绣,买了四五年也没时间没勇气去绣,孩子买来没做几页的练习册,一旦看见或想起,无奈、自责、沮丧等消极情绪就在心头潜滋暗长。既然这样不如送人吧,眼不见心不烦,图个轻松。
那些柜子里的小礼物,丝巾、钱包、胸针,式样早已过时,就因为这是一些所谓有附着意义的物品,都必须留着吗?未必!
还有,进而想想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呢?感兴趣的点多了,眉毛胡子一把抓,难免浮躁浅薄,不如先做好眼前的几件事。
整理物品就是整理人生,简单就是集中,从这点来说,一点也不为过。所谓辉煌的人生,有时不过是欲望的囚徒。生活简单就是幸福,放弃也是一种哲学。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就得舍弃公主梦,选择每天读书写作就得远离手机上碎片化的信息。
从此,认准自己的人生目标,排除无谓的干扰,做一个简单而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