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注释】
巧:好义
令:善义
务求巧言令色以悦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鲜矣仁”。
鲜,少义,难得义。不曰“仁鲜矣”,而曰“鲜仁矣”。
【译文】
先生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理解】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而要修“仁”的心,不要在言色表面功夫上去琢磨。而应该言行一致,做了多少说多少,而不能说的比做得多,或者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如对老师,尊师重道,这是仁,这是讲到心地上真正有那种尊师重道的心,不是做表面功夫。在表面上,在老师面前是一套,背地里又是一套,这是鲜矣仁,很少有仁,这个仁心已经被这种巧言令色的虚伪给障蔽住了。
如果事事如此,待人处事接物必须要用真诚,那才真正是为仁之道,在圣贤之路上才会有一帆风顺。否则起因就已经错了,跟仁违背,那就愈违愈远,愈走愈偏。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开始这个念头不真的话,以后愈发展下去,离仁愈远。
因而孔子在谈到识人时还曾说过:“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而这言”又有“巧言”与“忠言”的分别,必须分辨,才不会为“巧言”所蒙蔽。正因为这样,孔子从反面提出了一条标准,摆出了一种现象巧言令色”,告诉我们需要警惕。
人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看好看的脸色,然后如果有人一味的说好听的话,我们就应该静心心来,仔细辨别是非,真的是那样嘛?
自省:在我们侃侃而谈的背后,是不是做的比说的还要多,是不是强颜欢笑,是不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才干,而在这些之下,我们的心又是如何?是否不忘初心,是否守得住底线?是否无畏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