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品的发展过程如下
〈脆弱的力量〉:做自己。
〈活出感性〉:全力以赴。
〈成长到死〉:跌倒,爬起来,再试一次。
贯穿这三本书的主线,就是我们对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生活的渴求。我认为,要有全身心投入的生活就要以生命的价值为出发点来投入生活。这意味着要培养出勇气、同情心以及归属感,你每天早晨醒来时都要告诉自己,无论今天我能完成多少事,无论有多少事我还没有做完,我的存在本身就已足够;这也意味着在每天晚上睡前默想,没错,我既不完美,也有脆弱的一面,有时还会踟蹰不前,但这并不代表我不勇敢,也不代表我没有资格收获爱情和找到归属。
敢爱才会心碎
心碎不仅仅是失望或失败的一种非常折磨人的形式,还总是与爱和归属感有所关联,因此由它造成的伤痛也是独一无一的,我长久以来对心碎和爱思考得越多,我就越发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在爱别人时是多么脆弱。那些心碎的人恰是我们之中最勇敢的人,因为他们敢于去爱。
心碎与失望、失败截然不同。失望不会转化为心碎,失败也不会。当我们失去了爱情或是自认为失去了爱情时,心碎便产生 了。我的心只能被我投入了感情的人或动物(比如我的狗——但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我的狗在我眼里与人没有什么不同)所伤。在一段以心碎而告终的感情中或许存在着实现或没能实现的期望,但是,失望却不是导致心碎的原因。在一段感情中遭遇失败或许在所难免,鉴于我们都是承载对方感情的残缺的容器,因此失败是必然的,即便如此,失败也并非导致心碎的原因。当爱情荡然无存时,心碎才会发生。
心碎可能是由于被所爱之人拒绝而产生的。如果你误认为对方也爱你,那么心痛的感觉便会更加强烈。但是,对爱的回馈的期望并不一定是心碎的必要条件,得不到回应的爱才会让人黯然神伤。
所爱之人的逝去也会让人心碎,我并没有期望他们能永生,但即便如此,我仍会因此而黯然神伤。与此类似的,我所爱之人身上那些独特的甚至是标志性特征的消失,也能让我心碎。有时,孩子们的纯真的流失更令人心碎。
并不是只有永远失去真爱才会让人心碎,与心爱之人渐行渐远也会让人心如刀割。所爱之人的改变或许是件好事,虽然这可能意味着对方得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这会让我感到欣慰和自豪,但这也有可能会改变我们之间的关系,让我肝肠寸断。
心碎的方式有千万种······但其中一定包含失落的爱情或我们臆想出的消逝的爱情。
去爱一个人,无论激情几何,也无论是否真心,都意味着你 将暴露自己的脆弱之心,我在担任圣公会教牧师的时候会告知即将步入新婚礼堂的夫妻,我唯一能向他们保证的,就是他们一定会彼此伤害,去爱一个人也就意味着要理解失爱之痛。心碎是在所难免的,除非我们选择对爱情避而远之。而这正是许多人最终的选择。
失去
失去:虽然死亡和分离都是与悲痛相关的实实在在的失去,但一部分研究参与者所描述的失去却比这二者更难界定和表述,其中包括失去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期望的落空,以及自以为对某事物的认知与理解的丧失等等。
悲伤引发的怅然若失之感仿佛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意识层面,让我们感觉自己失去了一种拥有时看不见也意识不到、但失去时却让人痛断肝肠的东西、在畅销小说《星运里的错》里,作者约翰·格林便捕捉到了这种伴随悲痛而来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怅然若失感。回忆的乐趣被夺走了,因为与我一同回忆的人已不复存在。失去和你一同回忆的人的感觉就仿佛失去了回忆本身,好像我们一起做过的事情已没有几小时前那么真实而有意义了。
书中的这句话之所以能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在读到这句话之前,我无法用言语清楚地表述出父母离异带给我的痛苦,现在我明白了,我失去的是与父母共享快乐的回忆。我们虽然还会聚在一起,但我与他们再也找不到之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