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从保守讲话变得灵活而又弹性的过程。灵活而有弹性的思维趋向可能和变化、勇于尝试和挑战、促进自我不断进化。
一、心智模式: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一)心智模式的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意思是说,一件事会怎样影响我们,并不取决于这件事本身是什么样的,而取决于我们是怎么看待它的。
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心智模式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
心智模式的作用是:塑造我们的经验,影响我们的兴趣;引发行动。
如果你的心智模式不能引发有效的行动,你感觉再好,那也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
(二)成长型心智模式和防御型心智模式
根据能否存进我们跟世界的积极互动,心智模式可以被分为: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式和消极防御型的心智模式。前者会引发探索和变化,而后者会引发防御和静止。
心智模式的类型跟人最初的安全感有关。一个人最初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人际关系,尤其是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如果一个人跟母亲的依恋关系足够安全,就像一条船知道后面有避风港,行军的队伍知道后面有充足的粮草支持,这个人自然就会对世界感到好奇,会发展出探索世界的本能。
如果母亲给予孩子足够的接纳和肯定,那孩子发展出来的探索世界的本能就是自主自发的。孩子行动时既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也不是为了赢得母亲的称赞。他们不会把挫折当作“如果我做不好,母亲就会嫌弃我”的威胁,而是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努力解决问题,把限制和困难当作有趣的挑战。
如果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他行动的所有中心都在想方设法回避可能的上海,甚至通过缩减自己的活动空间来获得安全感。这些孩子很在意自己能否被他人称赞和接纳。
我们在行动上,要改变世界;在思维上,要让世界改变我们。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变得简单,而是变得深刻而复杂,这就是自我发展之道。
二、防御型心智模式的三种典型表现形式
(一)僵固型思维
1.脆弱的高自尊
能力并不能预测一切。有时候,怎么看待能力,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2.努力比聪明更重要
夸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还极大地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表扬聪明和表扬努力激发了孩子不同的心智模式。表扬聪明实际上暗示了这样的观点: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解难题只是证明一个人聪明不聪明的方式。一旦孩子接受了“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观点,而且被夸聪明,他们就会努力维护聪明的形象。这会使他们把注意力从挑战任务本身,转移到对自我的关注上来。这就是僵固型思维的特点。
表扬努力暗示着:人的努力并不固定,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自然就能把目光专注到努力本身。
两者的重要区别,就是让事情“就此停止”还是“更进一步”。
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有以下特点:
(1)欢迎挑战。因为他回把挑战看做能力成长的机会。
(2)以努力为荣,努力能够激发能力。
(3)把批评当作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
(4)会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吸取别人的经验,使之成为自己经验的一部分。
3.放下自我,与真实世界互动
僵固型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防御心态。有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注意力从关注怎么做事转移到关注怎么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上去,这很容易妨碍学习和进步。
“做事情和学习,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是为了学习技能。学习技能,就是学着把自己放下。”
这对心理咨询师尤其重要。如果一个心理咨询师有很重的自我,那他就容易在焦灼中抓住自己的想法不放。这样,就很难听到来访者在说什么,咨询就会变成灌输和教导。
学东西最重要的是过脑,而不是国信。要把批评当作技能的反馈,而不是对自我的评价。人需要把自我放下,才能让新的东西进来。聪明不是我们的特性,而是我们与环境互动方式的特性。
不要太执着于自我。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部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二)应该思维
它的本质在于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反而试图让真实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应该思维氛围两种: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1、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
(1)消极情绪背后的应该思维
头脑中有一个固定蓝本。举例:来访者的头脑脑中好似有一个励志故事的范本:好人凭借自己的不写努力超过怀仁,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当现实不符合这个故事范本时,他就非常焦虑。
(2)容忍现实和愿望不一致
现实是不会跟我们讨价还价的,即使它让我们不舒服,我们也战胜不了它。就算我们要改变现实,也得在承认现实的基础上想办法。
“必须”和“应该思维”总是相伴相生。“必须”意味着,只能是这个结果。当结果不符合预期时,人们就会陷入严重的焦虑中。
应该思维和愿望的区别: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是愿望的主人,支配着愿望。可当我们陷入应该思维的时候,应该思维变成支配我们的主人,我们只能服从于应该思维背后的规则,失去了自主性。
要想一想,为什么这个愿望不是必须达成的,把想到的理由都列出来。
(3)区分愿望和现实
首先,说“自己一定能做到”时,只表明他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心。这个决心和外在世界无关,仅和他自己相关。就算他有很强烈的愿望想做成这件事,也不能奢望现实会迁就愿望,否则就变成了“应该思维”。
其次,如果一个人把决心看成愿望,而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事,会让他做事更有灵活性。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作为成年人,我们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我们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2、对自己的应该思维:我们为何无法接纳自我
(1)自我烦恼背后的应该思维
几乎所有关于自我的烦恼背后,都有一个“应该自我”存在。没有什么是应该的,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设想,本身就是偏见。
我们当然要追求更好的自己,但必须搞清楚“更好”的标准来自哪里—是来自我们的内心,还是来自外在的设定?
身边那些真正努力的人是怎样做的。他们心里往往有一个想实现的目标,但他们并不那么关系自己努力不努力这件事。他们会把所有注意力放到做事上,只想把事情做成。这时候,努力是一种自主自发的状态,是创造活动产生的副产品。
(2)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
应该自我的追求会打乱人的自发和自主性,让一件原本自然自发的事情,变成一件被应该规则限制的事情,从而带来巨大的焦虑。
应该思维,本质是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我们自发的行为。既然别人觉得应该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
一旦某个行为不是出于自发的,它就可能变成一种强迫性质的自我要求,就会逐渐偏离事情本身。
(3)应该思维固化我们的想法
很多烦恼背后,都是应该思维导致的非黑即白。如果我们遵循的是自己的感觉,它常常是非常复杂的,也是自然流动的,有很多灰色地带。一旦我们用理想化的规则限定自己,思维变得僵固,他就很难容忍自我感受中和规则不同的部分。我们会扭曲自己的情感,让它符合应该的要求。
(4)找回真实的感觉
人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人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妄图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如何跳出应该思维?找回自己的感觉,意识到外在的规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并作出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感觉虽然模糊,但它是真实的。找回自我意味着要有勇气诚实地面对自己,哪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他人不同。
(三)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1.习得性无助:是抑郁症的根源。
2.绝对化思维的本质:对伤害的抽象化
三种抽象方式:
(1)永久化:就是在时间维度上让我们觉得某件事会一直发生。一旦把意见事情永久化,人就看不到变化的希望,自然会悲观沮丧。体现在对自己,对他人的评价和判断上。
要纠正语言习惯,用“有时候”代替“总是”。
(2)普遍化。广度上。
(3)人格化。觉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因为某个特定的人而发生的。
绝对化思维的问题出在哪里?人生在世,会经历很多失去、疾病、拒绝、失败,这些痛苦的经历就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愿意接纳这些痛苦,它们就会慢慢过去。如果生活是一条河,绝对化思维让生活变成了无源之水。
(四)防御型心智模式让我们停止自我探索
三种防御型心智模式都有自己防御的东西。僵固型思维,防御的是我们内心完美自我的形象。应该思维,防御的是我们内心已有的规则。绝对化思维,防御的是可能产生的伤害。同时,这三者又有很紧密的内在联系。
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通常是同时出现的。
我们的人生更像是一个无限游戏,错误和挫折并不是游戏的终点,而是游戏的一部分。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游戏总孩子继续。而我们所能做的,是想想从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中积攒了什么样的游戏经验,然后给自己加满血点,整理装备,重新出发。
三、如何发展成长型心智模式?
(一)目标导向的创造性思维
1.目标和张力
2.创造的思维解耦。《最小阻力之路》只有创造的思维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是没有持续张力的。
创造的思维结构:就像画家想画一幅画,作曲家想谱一首曲子,他们都有一个确切的、想要做出来的东西。可以把人生看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解决问题,但是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行动的动力,我们热爱的、想要实现的东西才是。
3.行动的持续张力
创造型思维并不是让我们忽略现实,相反,它让我们承认现实的无奈,让我们用一种不同的目光去看待现实—把现实看做创造的条件限制。而解决问题的思维,会把限制看作目标是否成立的前提。
创造型思维的人可能会想:我想读书深造,可是现在没钱,怎么才能实现目标呢?如果钱是创造的前提条件,那我要先去挣钱。这样一来,当他在挣钱的时候,他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的。
创造型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根本区别:
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样的,环境能提供什么,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想目标是不是现实,该树立怎样的目标。
(二)控制的两分法:把目标变为行动
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前半句的意思是专注精进,后半句的意思是顺其自热。
第一步:思考担心的事情里,哪些市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
第二步: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作成计划,努力把它做好。人的习惯是思考一件事重不重要,而不是思考这件事能不能控制。而这种思考方式,会把他们的目光引到对最终结果的担忧上,而不是此时此地的行动上。
就算一件事很重要,那有怎样呢?
(三)与现实接触:近的思维
1.近的思维和远的思维
近的思维,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在特定的情境里,会不断发生变化。
远的思维,是指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是静止的、僵固的,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与现实的情境无关。在某种意义上,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都是远的思维方式。
近的思维叫做“正念思维”。
2.掌握近的思维方式的三条原则
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这一切有什么用呢”“我为什么总是这么糟糕”“我根本做不到”“一切”“总是”“根本”,这些关键词就是远的语言的特征,它们是非常概括和抽象的。相反,近的思维是生动的、丰富的,总是充满了变化的可能性。
第一,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价性语言。
描述性语言,就是不加评价,不用形容词,只用动词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
评价性语言已经用我们头脑中的观点、想法对信息进行了封装和加工,信息一旦被评价性的语言封装起来,就有了确定的模样。这个确定的模样会代替本来发生的事。
第二,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比如:在说因为内向,才紧张时,要提问:你遇到哪些人容易紧张,遇到哪些人不会呢?你在什么场合容易紧张,什么场合不会呢?你在余人相识的哪些阶段容易紧张,哪些阶段不会呢?最近你在跟谁交往?感觉怎么样呢?
紧张不是因为他们内向—不是这个原因不对,而是这个原因太远了。只有真的看到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才能发现我们能够控制的部分,才能找到可能的出路。
第三,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我们需要先相信、先投入,才能看见想看到的东西。如果我们一定要在头脑中预想出行动的结果,反而会失去行动的能力。
每次焦虑时,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你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心理咨询是很注重讲话的语言的。用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四、思维弹性:思维是怎样进化的
1.倾听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会有很多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理,而在别人心理,所以才需要提问。
2.思维发展的过程
倾听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很像。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某件事的理解会呈现螺旋式的深入,最后会简单地归纳出某件事情的本质。
套用禅宗三种境界的说法:
第一重境界就是把只是当作绝对真理来学习;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知识是有错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学习知识,结合知识产生和应用的背景,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为什么探讨思维发展的过程,要提到局部的知识呢?因为我们关于世界、自己和他人的所有看法,其实也是一种知识。只不过,我们既是这类知识的生产者,也是接受者。
“不应该有应该思维”本身,也是一种形式的应该思维。应该思维的问题没法通过不要有应该思维这样的想法来解决,而需要用局部思维。你要试着理解任何一种看法都是局部的。这些知识之外还有很多未知的空间,就不会被这些知识限制住。
要比照着现实思考:我现在面对的情况是怎样的?除了现在的这种判断,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3.同化与顺应
同化,就是用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裁剪,使之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
顺应,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