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经济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这个价值可以是金钱量化的实际价值,也可以是无形的情感价值。而经济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最基本的保证就是要可持续,即实现可持续的价值交换,这是目标。而具体来做,我们要简化用户、开发商、客户等多个角色之间价值交换的流程;提高他们之间价值交换的频率,让这种行为更加的活跃起来;最后提高交换的价值大小,不管是实际的物质价值,还是情感信任回报等。
产品经理做产品,一款产品,在我刚入行的时候,想的是谷歌和苹果那样伟大的产品,有时候还要是创新的、阳春白雪的。殊不知,这样一款产品,如果是独立开发者,你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和成本,技术投入,然后提交到Appstore等候上线,用户安装和使用了你的产品,可能会报以感激和敬佩,这种情感激励就是你获得的价值。作为一款业余产品,你可能不需要它来养活自己,物质价值就不会考虑的那么重了,当然,你也完全可以给它定个价,卖个一元钱/账户安装。
事实上更主流的还是从一个个项目组和公司里诞生出产品,它是一门生意,那自然也符合前文中谈到的价值交换的特点。在传统行业,如果一款商品或服务零成本卖给你,那以后这生意就没人做了,经济就发展受阻。有趣的是,放到互联网时代,在免费经济学的圣光普照下,多数应用软件都是免费的,开发商不从大众消费者身上赚钱或者赚大钱,而是让这些消费者成为价值交换的一环,或者说成为商品的一部分,然后卖给广告商等大客户,从大客户身上赚钱。如果一款产品的自家增值服务做的好,有一定比例的用户也能接受和使用,那么它也能创造一定量的经济收入,比如QQ秀、绿钻黄钻等服务。产品是公司卖给消费者的商品,一款游戏、一款社交App、甚至一个新闻网站。在早期,刚入行时理解的PM更多的是将产品设计和生产出来,可能关注更多的是用户体验要素,而对于它的运营和市场、商业化等关注的不多,而这些才是真正保证可持续的价值交换的重要环节。
下面综合来拆解一下产品设计时如何考虑价值交换:
首先是商业模式,一般通过BRD来体现。它定义了产品怎么变现,既然要变现,那自然就要有人出钱,完成价值交换,这钱是从用户身上赚,还是从广告商等客户身上赚,还是两者兼有。同时,商业模式也会考虑市场的大小和用户规模,这个是思考这个能交换的价值量大概有多大,是否支撑得起公司持续的投入。这里多扯一步,商业模式是否合理是一方面,是否健康是另一方面,想要变现,简单粗暴的流量变现有很多,多数时也是无奈找不到更适合的模式。
比如一款浏览器,有了一定用户规模和活跃后,流量上去了,可以通过首页预置自己的导航网站,然后卖这些渠道位给中小网站;还能直接放广告位,推广自家的活动或者最近上映的电影宣传链接等。有技术储备的,还能更牛气一点,自己做个搜索殷勤,然后把用户导到自家搜索引擎的使用上去,卖关键词广告,搞网站排名,方法又多了很多。
再比如,另一款浏览器,自己的导航网站没多少人用,虽然好歹也能赚点小钱,他们想到的其他变现方式就是广告和弹窗,不管是不定时的在桌面上弹个窗,放点电商链接,甚至播段视频广告,搞个大新闻。为了这个,他们还会招人来优化弹窗的用户体验和内容运营。以提高转化率。如大批PC互联网用户体验到的那样,流量上去后,卖广告是最常见的模式,不管是直接展现,还是导流。
放到移动互联网上,内容更分散,屏幕更小,卖广告有了一些新的玩法,比如它从导流到一个网站,变成了下载安装App;从收藏一个网站到收藏夹,到关注一个公众号;从链接变成了URL Scheme.谈到非广告的方式,有会员体系和积分兑换,也有小额支付,也许小额支付是移动互联网上以后更健康的一种变现方式,它将成为广告变现之外的另一种途径。
接着来到根据商业模式,拆分出来的产品需求挖掘和实现计划,一般通过PRD来体现。它定义变现之前的价值交换,也许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你给了他效率,他给了你口碑和推荐,但这些都只是无形的价值。要变成钱,就需要商业模式的统筹规划。
用户体验要素粗略的给我们划分了一款产品的五个层面,这些都只是方法,放在整体目标来说,这款产品要做的首先是创造出价值,然后找到真实可信的用户和使用场景,促进价值交换。具体来说:
1、挖掘需求时,尽量做到真实可靠,找到核心痛点,以此来吸引目标用户,用户的规模影响价值交换的规模,用户的真实程度影响价值交换的完成率和可持续。
2、产品的易用性和自然体验。这个是为了简化多方角色价值交换的流程。不管是用户在你网站上团购一份海鲜套餐的流程够简单,下单很方便,支付安全快捷;还是商户添加商品,运营活动的简易程度和效果评估够专业和简单。而用户体验的自然,最终还是为了保证价值交换的完成率。
然后就是产品运营、市场推广了。产品的上线,只是项目人员使之创造出了价值,但有没有人愿意交换,愿不愿意持续的交换,那就得依赖持续有效的运营和推广了。
一款阅读类应用,它也会自作主张的在早中晚三个时点给你推送消息,呼唤你快打开来阅读。用户活跃是评估产品的重要指标,高的用户活跃直接带来价值交换的活跃,就像你每天都去菜市场买菜,然后还能看到很多小区的人也一大早来这买菜,这时有个老板说他们家搞店庆,今天的猪肉打五折,这时一大批用户被吸引过去一样。价值交换的活跃并不是最终目标,它另一个层面的意义,是在于一个人的收入就是另一个人的支出,这个人拿赚到的钱又去买东西,那它的支出,又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这样经济才会有繁荣的可能。产品和运营不分家,没有这些消息推送和内容、活动运营,除了稳定的核心用户,其他用户可能不会频繁使用你的产品,而他们需要被运营成核心用户。
除了活跃,回头客也很重要,这里自然就是用户留存的概念,而这个直接影响到价值交换的可持续,想一下,今天某款产品搞活动,下载安装一个App就送你一个现金红包,活动当天,用户数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量级,活动结束后,用户删了这个应用,或者就不再理它,用户留存就降到很低了。
在O2O的概念火起来后,高频和低频,客单价高低,成为了评估一款O2O产品的参考指标。说到高频,售货机上卖饮料是高频,社交网站上和朋友聊天是高频等等。说到低频,一周看一次电影,一个月一次旅游这些也许算是。首先不要陷入概念的辨析中,高频和低频其实就是用户、客户、平台方价值交换的频率,从日活跃等数据可以体现出来。高频的多半客单价低,频率和客单价的相乘,大概是每笔交换的价值量大小。高频和低频并没有先天的优劣之分,一个人可能一辈子买一套房、结一次婚,但同一时间段内会有不同用户,这对低频但客单价高的商家来说,也未尝不可。
最后,扯了这么多,以上都是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