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在读小学的时候就知道:老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甚而至于还有人借用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老师工作的辛苦和伟大。没错,作为在乡村小学坚守二十年、包过班、住过漏雨瓦房式教师宿舍的我是完全赞同的。年少的时候听《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只觉得旋律优美,全然不知其中意,如今再听已可以将这首歌当心脏起搏器用了,内心的激动是无法短时间能平复的。两年前,做一根蜡烛,的确是我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但随着近年来我对教育的思考,我所感受到的我身边的教育生态环境,我认为这个目标定高了。昨天,火柴教育公益进入了我的视野,通过对火柴教育公益的了解,我才知道,作为乡村小学教师,一个微小的个体,做一根火柴更要切合实际一些。这不是我无志之人常立志,也不是我朝三暮四、更非移情别恋。是当你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你会逐步发现自己、不断认识自己。自己能做什么?可以做些什么?能为乡村教育改善些什么?
一根火柴,小、不起眼,很少被人们想起,就连抽烟都用打火机了,谁还会用火柴。歌词中所唱的:香烟爱上火柴,那是香烟没有遇到打火机才会有的事。从形象上来看,火柴的确与乡村教师目前的地位和身份很匹配。当你到了乡村做老师,如果不是有几杆4G信号,估计大家能否知道你是否还存在于这个星球都有可能。日复一日的教师、大山、孩子,站在操场上望去是山,站在教学楼顶上望去还是山,即便你有猴子爬旗杆的本领,到了旗杆顶上望去还是山。但是,你千万不要卑微的觉得你是一根火柴而忘记了你燃烧的使命。因为,没有燃烧的火柴顶多就是一个棍,牙签都比你强。
因此,你要燃烧,有人会问:我怎么燃烧?怎么燃烧,火柴的燃烧是要通过摩擦的,如果整天躺在火柴盒里,它是不会自燃的。要燃烧就要摩擦,要承受摩擦所带来的痛苦。作为乡村老师,是很容易喜欢在火柴盒里接受、享受自己仅仅只是一根火柴的命运的。任何教育理想的在地化实践都是会带来痛苦的,就如同火柴在摩擦的过程中给自身带来的痛苦一样。但是,没有在地化实践的痛苦,就没有教师们的成长,更谈不上照亮了。痛,才有可能照亮。谁不想整天躺着,但是,你愿意做一根摆设的火柴,还是做一根点燃的火柴呢?
好吧,我忍受各种痛苦,我就点燃吧,在燃烧的过程中,你会疑惑,我怎么只能照亮眼前的方寸之地呢?不要紧,因为你仅仅只是一根火柴,你先把你一个班的学生照亮,先把一个学校照亮,指不定你的亮光把其他火柴唤醒了靠近你,你就把它给点燃了,一根一根,不断的点燃,不断的唤醒,就能绘制成《祖国山河一片红》了。
我仅仅是一根火柴,但我要做一根点燃的火柴,摩擦、燃烧、照亮、燃烧、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