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群众社恐症相对严重,微信聊天和微信群已经占领了生活和职场的一大部分,虽然衍生出低头一族,但确实避免了很多尬聊。人与人之间,一屏之隔,回应时有个缓冲,也避免被对方的气场裹挟,不好回复的问题还可以查查资料想想对策,多么人性化。
但凡事总有两面性,平时进可攻、退可守的沟通方式,如果太过佛系,也会给别人带来困扰或者伤害。
这不,最近这样一则新闻引起热议,长沙一家酒吧的品牌部组长在微信群里安排任务要求一位员工发送一些会议文件,员工回复“OK”手势,组长批评员工不懂规矩,几分钟后,又让员工找人事部办理离职手续。
同事们都觉得这位领导做的太过火。被开除的员工也表示:“我脾气好,忍住没动手”
现在这位领导要求员工统一回复“Roger”
网友的评论五花八门,笑点频出,总结一下大概分为两派,一派认为领导小题大做,这种小事批评一下就可以了,远没到开除的地步。另一派认为,回复事小,态度事大。
我认为这则新闻之所以引发热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引爆了人们对佛系回应的抓狂与无奈。那些平时在微信聊天中经常用“嗯,哦,呵呵,好”等词汇作出的回应,我称之为“佛系回应”。
佛系回应给人的感觉是,冷漠、没情绪、温度低,让收到这种消息的人觉得自己说的话不被重视,热切交流的情绪已经准备好,一个佛系回应像一盆冷水浇过来,无可奈何,话到嘴边又咽下,字已打出又删除。
闺蜜吐槽说她新交了一个男朋友,温柔多金智商高,
高大帅气有内涵,但有一点让她抓狂,就是微信聊天总是回应简短的字词,要么干脆不回复,每次等待回复的过程都让闺蜜那颗中年少女心碎一地。她说:“种种迹象表明,他应该对我是真爱,但同时也太自恋,我这么热气腾腾的女子,哪能跟一块冰过日子,老娘不忍了,分手拉倒!”
所以,他不是不爱你,只是更爱他自己,或者说,爱的是你眼中的他自己。如此回应,还是不够重视你。
有人说:“与人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从回复字数能看出你对谈话的重视程度,从语气能看出你的情绪是否跟被回应的人情绪同频。
有人说,好歹有回复,有时候发出的消息迟迟收不到回信,感觉自己的心情一直被悬空搁置,同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ta应该在忙吧?估计还没看到,这么久也该看一眼手机了呀,难道是我说错话了?催一下是不是显得不好?可是不催好着急呀。太着急是不是显着我沉不住气······
如果最终等到回复了还好,若是看到对方不回复却发了条无关紧要的朋友圈,呵呵,在等待的人心中,友谊的小船估计当场翻船。这时如果没拉黑,可以算得上人道主义留情了。
到底为什么,人们如此难以忍受冷淡回应或者不被回应呢?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集中在一起,由护工专门喂养。只给予充足的食物,但没有任何情感互动,对婴儿的任何举动,护工都没有语言和表情的回应。
结果,这些婴儿全都死掉了。
心理学家说,每个人作为一个主体,需要通过其他客体的回应,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回应或者不好好回应,意味着弱化甚至忽略一个人的存在。
所以,我们希望得到好好回应,原来是在寻找存在感,这可以说是人类的一项生存本能了,因为每个人都不是绝缘的个体,都要在茫茫人海中确认自己存在的状态。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到底怎样回复领导才算是好好回应呢?
“好的经理,我收到了,我会尽快整理好发给您。”
让领导觉得自己说的事情有人听到了,理解了并且能很好的去执行。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微信交流做到这几点,就会被赞情商高:
1、 尽量及时回复;
2、 字数适当增多;
3、 结尾用“呀,呢,哈,嘞”等语气词,比如“好的呢”“早上好呀”“我知道了哈”“好哒”“得嘞”等;
4、 多用并且用对微信表情;
5、 问“在吗?”的同时说事;
6、 群聊非紧急情况下不要横插一杠,等一个话题结束再开另一话题。
我们的每一次用心回应,都是对别人的尊敬,同时也为自己的存在,增添了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