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吹响了“双减”的号角。“双减”政策后,学科类培训机构接连倒闭,也在短时间内激发了家长的焦虑——没有了这些机构的加持,我该怎么办呢?
2021年12月24日,孩子学校组织了家长会,向家长们全面解读了“双减”政策,并且给家长提出了如何教育孩子的实用落地的建议,有效地缓解了家长们面对“双减”政策的焦虑。本次家长会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双减”之下,我们作为家长的角色应该如何做好加减法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我认为,“双减”政策,是一个驱动家长教育观念大变革的契机。“双减”让我们可以逃离内卷,更加真实地审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怀特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因此,好的教育不仅仅是分数,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有健全的身心和高尚的价值追求。教育界曾有一个著名的公式:“5+2=0”,“5”代表学生在学校接受学校教育的5天时间;“2”代表学生周末在家接受教育的2天时间;“0”代表教育效果。这也说明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家校携手,不仅需要老师的苦心耕耘,而且需要家长的用心陪伴。
然而,在教育焦虑的裹挟下,不断内卷,我们增加在孩子教育的金钱投入的同时,慢慢习惯了当追随大流的“甩手掌柜”,丧失了作为父母的在场感。全国妇联儿童部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指出,“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的家长占47.4%,“辅导孩子学习力不从心”的占40.0%,“太忙,没有时间”的占37.5%,“不了解孩子的想法”的占30.3%。看到这组数据,我很羞愧,因为我“中招”了。有时候,我们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丢失了自我的成长。此刻,我对“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身教重于言传,我要努力去做一个称职的家长。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从这个角度来看,“正而为范,声通本心。”——是正声师生的校训,也是家长共同的教育价值追求。双减,不减责任!双减,不减成长!我不是一个优秀的父亲,但我愿意去学习,做好属于我的加减法,与孩子一同成长,陪他慢慢长大。
“双减”政策下,作为家长我会坚持做好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
减法一:减少孩子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引导孩子高效学习。从老师的反馈中了解到孩子的作业量不大,作业基本在学校都可以完成。其实,孩子之间真正的差距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时间管理。鼓励孩子做时间的主人,平时不能拖拉懒散,学习时要高度集中精神,珍惜时间去学更多知识。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让亲子时光在与先贤对话中慢慢度过。
减法二:减少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引导孩子发展兴趣。有关的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阅读不单是影响孩子的视力,也会损害孩子的注意力。现在时间充裕了,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有时候我也会带着孩子去徒步,去山涧溪流感受大自然的灵动,去田间地头感受辛劳耕作与收获的喜悦,去远方,让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我和孩子的暑假的骑行计划,已经提上日程了。走出去,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遇万物,见生长。
加法一: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做孩子成长的同行人。“我很忙,我没有时间”也许只是给自己缺位的借口。与孩子一起长大的时光是不可能倒流的,孩子慢慢长成了一个小伙子的模样了,我想他常在我身边的日子也就小学这几年了。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一定也会像我一样遇到很多成长议题。或许有很多问题,我也没有答案。我可以学习去做孩子的大树,可以挡风遮雨,可以在他累的时候有个依靠,可以在他有烦恼的时候对着我的“树洞”说话。
加法二:加强学习科学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我们教小孩子必须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我要多去学习科学教养的方法,读懂孩子。我认为,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就是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与孩子一起制定计划,监督孩子实施计划,给予积极、及时的反馈,帮助孩子去遇见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