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
《人生不过如此》,是林语堂的散文集,比较集中地展现了他对人生多种方式的把握。
林语堂之为林语堂,盖因其童心未泯!
其把握人生的各种方式,均来源于此。
(2)
读这本书是个偶然。
27日一早,剽悍一只猫在公众号剽悍晨读中公布了三本书的书单,其中一本便是此书。
读三本书,写三篇读书笔记,在5月2号23:59之前发到指定邮箱,就有机会获得买书奖金:
一等奖一名:6000元。
二等奖四名:1000元。
我适逢其会,决定一试。
得奖当然好,否则,读书本身就是收获。
猫叔深知读书人的心理啊。
看到书单的十几分钟之后下单购买,当当网迅速反应,当天下午已有两本到货。
两天后的今天,第三本到货。
与此同时,读完了这第一本书。
——无论任何时代,都是行动派的天下,你说对不对?
下面就是我读此书的笔记,第一篇,与大家分享。
另一篇,要投给猫叔,当然,是按猫叔的要求来写的。
正文
(1)把握人生的诗意方式
本文的标题,就来自林语堂的一首诗,名为《四十自叙》,该诗最后四句如下:
而今行年虽四十,
尚喜未沦士大夫。
一点童心犹未灭,
半丝白鬓尚且无?
林语堂,是真正的诗人!
不是因为写出多少传世佳作,而是,他把人生,写成一首诗!
他描述自己的写作,用诗的语言——
他说,“......真真有趣的、冗长的、闲逸的谈论,一说就是几页,中间富于迂回曲折,后来在料不到的地方,突然一转,仍旧回到原来的论点,好像一个人因为要使伙伴惊奇,特意翻过一道篱笆回家去一般。”
他还说:
“我在读书和写作时都是抄小路走的。”
这是富有活力的态度,是不拘一格的创新的态度。
林语堂认为——
“中国这个民族显然是比较有哲理眼光,而比较没有效率的,如果不是这样,没有一个民族能经过四千年有效率的生活的高血压而继续生活的。四千年有效率的生活是会毁灭任何民族的。”
为什么没有效率?
因为是“诗的国度”。
诗歌是美的艺术,不求实用。
中国历代,诗人众多。
诗人是不求效率但爱美的一类人,而且,诗人不求扩张与侵略,但求和谐与宁静。
这是中华民族长寿的秘密。
林语堂一生但爱庄子、陶渊明、苏东坡、袁中郎之类诗人气质极浓的先贤。
他自己的一生便在追求美感诗意的闲适姿态中度过。
而诗意源于好奇,即童心也。
(2)把握人生的才情方式
本书中《我的戒烟》一文,是我读到写戒烟的最具才情之作。
你看,他不从正面讲他戒烟的原因,其立论,竟是把戒烟当做“走入歧途”,专讲其过程,以及如何最终“醒悟”,“悔悟前非”,最后,又老老实实做了“吸烟的信徒。”
讲其戒烟过程,偏不讲吸烟的害处,只说——
“这戒烟的念头,根本就有点糊涂,”
讲如何——
“明知于自己的心身有益的一根小小香烟,就没有胆量取来享用,说来真是一段丑史。”
吸烟反而对身心有益,因此,戒烟就是“昏迷”,是“懦弱”,是“下流的念头。”
真奇怪!
那么,吸烟怎样对身心有益呢?
作者认为,吸烟大大地有助于写作!
“作文者必精力美满,意到神飞,胸襟豁达,锋发韵流,方有好文出现,......此种心境,不吸烟岂可办到?”
林语堂的文章得吸烟之助,写得才气纵横,使人叹服。
人如其文,林语堂做人也是挥洒自如。
当有心仪之人在国民政府任职,他便欣欣然受邀前往赴任外交部秘书。
待得厌倦政客生涯,拂袖便去,何等潇洒!
教书、办刊、写作,林语堂事事出色当行,才情尽显。
其才情出自不肯随俗媚俗坦白直率之童心!
(3)把握人生的幽默方式
上文讲到才情,林语堂的才情突出表现在其幽默文章之中。
且看《脸与法治》一文:
“中国若要真正平等法治,不如大家丢脸。脸一丢,法治自会实现,,中国自会富强。”
这是什么怪论?
作者举乘船的实例说明:
“比如前年就有丘八(军人——引者)的脸太大,不听船中买办吩咐,一定要享在载满硫磺之厢房抽烟之荣耀。买办......将脸赏给丘八。后来结果,这支长江轮船便付之一炬。丘八固然保全其脸面,却不能保全其焦烂之尸身。”
——不肯丢脸,于是便不守法;若要法治,自然非丢脸不可!
再看《论解嘲》——
作者讲了几个自我解嘲的例子,最后一个令人笑喷:“西班牙有一传说,一个守礼甚谨的伯爵将死,”一个朋友去看他,和他谈个没完没了,伯爵已经喘不上气,只好忍着,听着,最后忍不住了,不耐烦地打断朋友:“对不起,求先生原谅,让我此刻断气。”伯爵这才死了。
林语堂的文章,幽默是一以贯之的风格,轻松行文中,蕴含对世情的洞察。
唯有童心炽盛者,方得幽默三昧!
(4)把握人生的智慧方式
在《论孔子的幽默》一文中,林语堂显示了解读人性的大智慧。
孔子也是人,不是“圣”。
所以,《论语》中诸多难以索解的夫子之言,以普通人性角度观之,则迎刃而解!
譬如“三嗅而作”章,很多学者认为最费解,作者则认为没什么。
——不过是孔子嗅到雉鸡的气味难闻,感到作呕,不肯吃而已。
作者说道:子路打下野鸡给老师吃——
“孔夫子嗅了三嗅,嫌野鸡的气味太腥,就站起来,不吃也罢。原来野鸡要挂起来两三天,才好吃。”
原来孔老夫子只是讲究吃罢了,“我们不必在这里寻出什么大道理。”
看事看人富有人情味儿,是林语堂的智慧。
他在《鲁迅之死》中写道:
“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他说: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鲁迅所持......乃炼钢宝剑。......鲁迅所杀,猛士劲敌有之,僧丐无赖,鸡狗牛蛇亦有之。鲁迅终不以天下英雄死尽,宝剑无用武之地而悲。路见疯犬、癞犬、及守家犬,挥剑一砍,提狗头归,而饮绍兴,名为下酒。此又鲁迅之一活形也。”
——林语堂以洞悉人心的处世智慧看鲁迅,可谓知之甚深!盖彼此皆怀赤子童心之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