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说,就是一段不能泯灭的记忆,是人类精神生活短暂的记忆和惊鸿一蹩。
麦家的新书《人生海海》就是这样一本小说。
从某种意义上,让我从书中了解生活,也从书中理解了生活。小说称所以称之为小说,因为小说有故事,有很多故事,有很多难忘的故事。
按小说里的话:“报纸上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不知道什么是生活真相,什么是英雄主义,对爱不爱生活这个说法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可询问的,日子就那样周而复始的过去了。
要我说,生活本身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有时或有些让人满心欢喜,有时或有些又是不让人满欢喜的,甚至让人憎恨。
总之我对这话并不太认可,但我一直记着它,“因为这是我向前妻求爱时说的一句话,也是她临终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太梗的直白。
故事确实感人至深,人生海海,活着比死去更需要极大的勇气。
“人生海海”取自闽南方言,大概意思: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活下去。用麦家对这个词的解读:“既然每个人都跑不掉,逃不开,那不如去好好爱自己的生活”。
以上是麦家对生活的意义的理解。生活给予了人们太多了悲欢离合,也给予了人们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生活的课堂。
这是一本,写给麦家自己的书,也是写给很多人的书。麦家自己说过,读过的朋友也大概会这么认为。
用八年的时间,写出了磨难,写出了人生的无常,而这一次麦家走出了过去以往写作的风格,另外一个麦家。
这本《人生海海》,麦家回到故乡,回到那个令他反感又爱的故乡。用第一人称描写,众多人物,讲述冷暖心酸,用上校的一生命运多舛,但勇不放弃来热爱故土,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和自己和解。
这本书,读起来,不是特别难读。正如莫言所说,“小说,仿佛就是在说我们附近的事情,和自己身边的生活一样”。贴近人, 永远是优秀小说的样子。
《人生海海》麦家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以10岁孩子的心灵来观察他周围的人和生活,看待自己村庄的种种现象,看人看事,视角很难,但读者却很感动,可圈可点。
小说主人公上校是一个高度伟岸却带有神秘色彩和怪诞形象。小说主要描写上校和村子里人和孩子家里人的往事。
《人生海海》横跨了大半个世纪,描写了战争,描写了内耗,同时也描写了真善美,更描写了至暗时刻。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故乡那一代人的所思所想全景展示。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延伸和反思。
《人生海海》在人物叙述时,前段部分貌似比较拖沓。但细细读来,这正是麦家对各种人物,细细的拿捏的结果。你比如对孩子爷爷的描述,非常具体,也非常直观,也非常合理。
他的爷爷,在村子里比较有威望,说的话,都是老理,人们都愿意相信。这就和反面人物“老保长”有了比较,老保长,风流快活一世,最终活得最孤单,也最严守秘密。
每本小说都有核心,《人生海海》的核心就是主人公上校难以捉摸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必然会被有些人知道,必然会让有些人兴风作浪。
这些必然,会引起一串又一串的故事发生。而故事的发生,又需要时间的积累,以及成长的过程再现。
麦家,用8年时间,慢慢的记录,慢慢的总结,正如书名一样,人生海海,如我亦行舟般洒脱。
时间,可以让人明白它的冷酷无情,但时间骗不了任何人,时间也能让人明白很多事情。
麦家在《人生海海》叙述中,特别注意人物心理的描写,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一边叙述,一边埋下冲突,一边构思如何解决,一边又充满亦非所思的想象。
原来小说,是这么写成的。也只有通读以后,慢慢细品以后,才发现这是一本可以放心阅读的小说。同时也是一本可以看完认真流泪的书。
大概,这本书,在将来某一时刻会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因为,麦家的作品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对生活现实残酷的揭底,以及对人生的不断放下的情景再现,比较适合拍成影视作品。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生与死,美与丑,善与恶,所有的一切,都能在这本小说里再现。
讲故事的人,很巧妙的把各个环节,有机的串在一起,成为一本带有悬疑,也带有救赎的治愈系小说。
说它悬疑,是当仁不让的。从“上校”的绰号开始,“太监”、“英雄”,总是这个人物的某种样子。
在那个历史年代,必然是会成为人们议论的核心,也必然会是充满悲情色彩的人物。麦家的叙述过程不着急,逐步再逐步,慢条斯理的依次而展开。
说到主人公“上校”的聪慧,无人能比,做木工一等一,去打仗也是枪法不走眼,当军医更是医术精湛。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却有着不完美的身体。
给读者留下悬疑,然后对他另外一个绰号“太监”,进行深刻剖析和描写。描写他的生活悠哉,描写他如何会生活懂生活。描写孩子爷爷对他的偏见,以及不让自己去近距离靠近他等等。
但孩子父亲一直以来都和上校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其实他明明就是一个会生活,懂生活,有生活乐趣的人,这样的人在哪个时代都会引起别人的关注和膜拜。
紧接着,一场突如其来的运动,席卷整个国家,孩子的故乡也是一片狼藉。冲突,就在这个时候诞生了,也在这个时候,留下了祸根,以及需要若干年去反思和放下。
就是这样一种逻辑输出,小说开始反转,大量的反转。通过对“上校”身体上的秘密开始展开一系列离奇又荒诞的描写,全景再现了人性的丑陋与自私,也充分的展示了人性的挣扎和反抗。
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不仅仅是战争本身带有的,而且还会在另一个时间点,完成爆发和救赎。
小说的主人公“上校”,做过国民党的上校军医,也救过解放军大官的命,既参加过中统,又参加过抗日战争,也经历了抗美援朝。和他一起并肩战斗过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人物,因而他的故事最多,也最复杂。
很多时候,小说的主人公,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不能说,是对,还是不对。也许这就是生活的场景,他可以受尽欺辱,但不能当众揭开他那神秘的面纱。
这符合常人的正常心理,也符合“上校”的人格特征,他可以隐忍,但绝不能触犯他的底线。
因此,就有了坏人一系列对他的玷污。“小瞎子”这个反面人物,刻画的十分逼真,十分具有相信感。
正是他给全村人,透露出“上校”肚子刻的字的时候,孩子的爷爷受不了,明哲保身,暗度陈仓。这就造就了很多,后来更多异想不到的事情的发生吧。
爷爷的揭发,激起了全村人的诋毁,这本身是一种赞美,是对嫉恶如仇的赞美,同时也是对“上校”的褒奖。积德行善,就在这个时候体现的最清楚。
一个人的人品,有多么重要,才是最关键的。 “上校”多年来,在村子里,帮助别人,施舍别人。谁能看不见,谁能不感恩呢。
爷爷一时的糊涂,断送了他的家族命运。
孩子为了远离这种被人侮辱,打骂,毅然决然的远离故乡。背井离乡,远赴西班牙逃难,他遇到了两个好女人。
也是这两个好女人,让他逐渐明白,罗曼罗兰的“世界上只有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激励的了他,也改变了他。
多年后,他再次回到故乡。物是人非,父亲守候在老宅里,给儿子讲述了一小半的故事,他的亲人大多离开人间,老宅成了鬼宅,父亲不许他逗留。害怕给儿子带来晦气,也许这种固有的封建思想,会一直存在着。父亲让他去看“上校”,上校那里有故事的结尾。
当他看到了小瞎子的时候,还是义无反顾的恨,可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不在那么仇恨,用作者的话,恨只能伤自己。
很快他就找到了“上校”,上校变成了一个只有10岁智力的孩子。在那场政治运动中,大脑受到严重刺激,而造成悲剧,这也是小说的底色。
但《人生海海》在后来他们重逢的描写中,在作者眼里,只有温暖,只有爱,只有美好。
就如同,我早上看到现在这个季节,江南一带正是蚕丝生产的时期。
那张小房间里,劳动者正在蚕丝间里,一丝不苟的忙碌着。
看到,这个画面,我突然立马就想到了《人生海海》里,那个像个孩子一样的老头,别人是一把叶子往里扔,而他是精雕细选的,一片、一片的耐心选择给蚕吐丝。这样一个场景的体现,一下就让这部作品,润了很多色,也让我们明白,内心的安静,来自于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的缘由。
会感慨岁月不饶人,其实岁月改变了人的容颜,但岁月让有的人依然活得有趣。
小说的结尾,林阿姨看着她的初恋情人“上校”走了,安详的走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的高寿,紧接着她也随他而去,走的如此美好而安详。
林阿姨,把“上校”金光灿烂的柳叶刀,留给了作者,也留下了美好的反转。因为骗局,最终还是骗局,人们一味相信骗局,相信别人嘴里的话,是没办法的办法。
只是麦家很幸运,他获得了重生,也明白了人生海海,不要那么着急,一切都会水落石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