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和我一样,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让我映像深刻的这堂课是在高中的时候我的班主任一直向我们强调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公平的,除了时间。所有人都是每天只有24小时。”我当时觉得很有道理,当然了现在也这么觉得。因为现在的我更加体会到了那些一直持续成长的人就是用时间在打败对手的。可是,我也相信即便如此,就算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遇到社会上的很多问题的时候,依然会用自己头脑里面所谓的公平来画上一个眼镜。戴着这个眼镜去看世界。
比如,当我看见很多北京的企业在招聘的要求里面都有要求说生源地在北京。看到这个的时候我就本能的感受到了眼前瞬间屹立着三个大大的“不公平”,然后顺便感叹一下世道艰难。接着我妈就告诉我了一件事,那就是我的一个小学同学也是我家隔壁的邻居的女儿从北京毕业回来了。我惊讶的说,在北京上的大学干嘛不在北京工作看看。我妈说的也是说生源地的问题。因为在北京很难找工作,因为大部分企业更加倾向于生源地在北京的毕业生。当时听完之后有一种早上看的新闻在我实际发生了的恍惚感。我依然觉得不公平,我这位同学一直都是刻苦努力学习的类型,在专业上应该是不会比大部分人逊色的。可是,就因为生源地的问题,就像是隔了一个阶层一样。
同理,美国的种族问题,企业倾向于名校毕业生的问题,选择男女朋友的问题等等。我很多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贴上公平或者不公平的标签。就算我其实知道这些社会现象是不能这么单一的来看的,也明白历史教会我们的“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但是,依旧没有摘下自己用“所谓公平”画出的眼镜。直到我看到蒂姆·哈福德写的《卧底经济学》3的时候,我才换了一个角度,摘掉了这个眼镜。
这个世界没有公平,但是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合理的逻辑。《卧底经济学》3的核心内容是 “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就是理性的人对激励做出的反应,简单说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当做某件事的成本增加时,人们会少做这件事;要是做某件事的难度降低,花费减少,或者利益增加的时候,人们就会多做。人们在权衡利弊的时候,头脑里面会有一个整体的盘算,衡量一下成本和收益情况,以及现在所做的选择对将来的影响。
就这么来看的话,人们在选择的时候进行权衡利弊亦或是利益算计,其实都是无可厚非的。这个也就是我们一直都能听到的“道理”。但是,明明知道,为什么会过不好这一生呢?以我为例,是因为以前我把这样的现象归结于人性。而且是人性的不好的那一方面。但是“理性选择”是人性,没有好与不好。这是一种逻辑。之所以会觉得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我们在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中文里面出现了很多贬义的词汇。什么斤斤计较,得失算计等等的形容让我们很容易忽视了“理性选择 ”的真正含义。
比如企业倾向于选自名校生是因为未来的收益可能更大。人们倾向于生活艰辛的大城市是因为这里有小城市接触不到的发展和交际环境,即所谓的人才外溢效应。美国的公司更加倾向于招聘白人,是因为白人能给他们带来更多收益的可能性更大。美国红灯区的性工作者的艾滋病率无法减少,不是因为安全套的普及不到位,而是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风险存在,可以成为交易提价的筹码。离婚率高,乍一看让很多人觉得:“离婚率这么高,不相信爱情了,不会再爱了。” 但是其实离婚率高却大大减少了家暴的数量,因为女性有了退出婚姻的权利。
社会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也许用“理性选择”不能完全给出解释,就像爱情,约会和婚姻只单纯的用理性选择是无法解释的,但是理性选择确实这一串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不再盲目或者本能的用 “公平”去看自己和社会的问题了,戴着这个眼镜其实很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