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世界都在养蛙儿子的时候,我也在养。当全世界都在盼望蛙儿子回家或者出去旅游的时候,我忽然开始讨厌起蛙儿子了。
据说,这款游戏是为了测试日本青少年对于下一代的态度,隐隐之中透露着对于老龄化社会的担忧。
而我,就很直接了,我不喜欢小孩子。尤其是熊孩子!
所以,设计者似乎窥探到了这一点。于是蛙儿子在家的时候完全是一个“乖宝宝”形象,仿佛是对于现在社会中熊孩子的抱歉,隐隐之中包含妥协的意味。他们仿佛在说:行行好吧,生孩子吧,孩子很乖的。试图通过这样一款游戏唤起青年人对于下一代的兴趣,以此来拯救这个老龄化逐渐严重的社会。我只想说:醒醒吧,别做梦了!
不可否认,这款游戏确实唤起了年轻一代对于孩童的热爱之情。天真烂漫,乖巧懂事。于是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努力,卖力收割三叶草。
可是却暴露出另一个问题:传统教育的非人性化。
有那么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父母老一辈的无条件地付出,只希望下一代有出息。下一代背负着上一代的理想沉重前行。老一辈的付出仿佛荆条一样抽打在下一代的背上,不好好念书,将来没有出息,就是对上一代的最大的不孝。
而在游戏里,模式极为相似,我们作为上一辈人,努力收割三叶草,希望蛙儿子能够有最好的装备出去旅游,交到朋友,玩得开心并且给我们带来明信片和当地特产。如果蛙儿子没有带回来明信片和特产,我们就会抱怨说,我的蛙儿子真不懂事,我好难受。
首先,试想一下,蛙儿子真的想要去旅行吗?就好比说,下一代的梦想真的是努力学习再努力学习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吗?其次,付出真的是无条件的吗?我以为,上一辈人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条件的,筹码极为高的,希望帮助他们实现梦想。而不仅仅出于爱。仿佛爱就是绑架,我拼命赚钱供你读书,你却这样不求上进,你真是个不孝子。想来真的是令人胆战心惊,两代人的悲哀不言自明。游戏里也是一样,我们拼命收割三叶草,为的就是蛙儿子出去旅行回来感谢我们。我们付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感谢,为了证明我们的付出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两者虽然一个现实一个虚拟,但是大同小异,都是在说付出是为了得到回报。
我们没有办法阻挡老龄化的步伐,可是我们可以改变一些教育理念。
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梦想,我希望每一份付出都是因为纯粹的爱,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后都会由衷地感谢这份爱,并为这份爱做一份延续。
可是,当我看到晚托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时,当我看到家长花高额补习费却看不到立竿见影效果那种恼怒的表情时,当我看到放学后奔波于各个兴趣班最后累得睡着了的孩子时,我无法说出这些希望。
这个社会怎么了?为什么对孩子这么残忍?仿佛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困惑,因而鲁迅那句“救救孩子”有了永恒存在的意义。是时候反思一下现代的基础教育了,是时候 做出一些改变了。不要再仅仅用一款游戏来乞求人们去生养下一代了。
或许一个扎根于现实的教育理念比一款游戏更为重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体系会让人们对于下一代的生养更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