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北方的一个小城市,也是全国雾霾严重的城市之一。其实,在我们小的时候,这个资源型城市的空气已经相当不好,只是那时的人们,更多的注意力在于吃饱穿暖,哪有闲功夫管什么空气质量。
北方的城市总是多风沙,大风刮起,天与地仿佛被一个巨大的尘土弥漫的罩子扣住,黑黄的砂粒扑面而来,扑向人的眼睛、鼻孔、嘴巴,眼睛睁不开,就用透着细网眼的纱巾裹住脑袋,可即便这样,回到家依然是满嘴、满鼻孔都是黑黑的砂子。在一个煤碳之城,被风沙和黑灰的尘埃弄得灰头土面,衣领黑黑、鞋子灰灰那都是常态。记得中学时骑单车去学校,风沙来时上学真是因难事,风呼呼地吹得单车东摇西晃,去学校的路又有一长段大上坡,常常是根本骑不动要推着单车走。记得有一次,又是大风天,刚出家门拐到楼前的小路上,风太大,使尽吃奶的劲儿蹬着车子,感觉还是寸步难行,车把摇摇晃晃,眼睛睁不开,勉强艰难骑着,忽然一辆大卡车迎面驶来,想躲闪已来不及,单车直接骑到了车轮下,所幸我反应还算快,扔了车跳开来,躲开了缓缓行进的卡车轮子,单车已被轧得变了形。儿时的一大块记忆,都呼啸着带着刺耳哨音的大风和弥漫了整个世界的昏天暗地的砂粒。所以,那时的自己只想逃离这个小城,逃离漫天风沙。如今,家乡的空气也并没有丝毫好转,且有变本加厉之势。
现在每次回去都会有些辛酸,为老城区的几十年停滞,街道、建筑日渐破败而辛酸,街道,楼房还是离开时样子,这几十年中国的日新月异仿佛与这里无关。只有曾经的小学、中学盖了新楼,曾经平房家属大院被整片拆除。家门前那条穿城市而过的河从混到清,如今又回到污染严重时的模样。一个过度依赖资源的城市该彺何处去?不知道我的家乡是否找到今后的方向?
其实家乡并非毫无作为,在远离老城区的几十公里外又建了一个新城区,大气派、大手笔。宽宽的少有车辆的大马路,高端气派的政府大楼,以及同样上档次的各政府部门大楼,一排排矗立着,仿佛在比谁更气派。可是为了气派,太多的广场,太远的楼与楼之间的距离,步行在人烟稀少的街道上,太冷清,太没烟火气。像许多城市一样,凭政府一厢情愿花巨资建的新城,成了人迹罕至处。
当然,这个从小长大的地方,总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总有些东西是让人温暖的。比如,公园里每天下午老人们自发组织的唱戏活动,一直延续这么多年且更加红火,乐器齐全,唱功专业,观者队伍庞大,成了公园长廊下不变的风景。那些路边的糖葫芦、烤红薯、炒凉粉、米线、面皮几十年来都是那个味道。还有每到春天大片大片的桃花、杏花、李花争奇斗艳,也是不变的。还有家所在的单元楼,入口处的象棋摊,也是始终未变。
每次回去,喜欢一个人在街上走走,东张西望,漫无目的。街道还是那仫脏,拥挤的车辆因为人们互不枂让挤成一锅粥。小摊贩散乱驻扎,那个糖炒栗子的摊子已经摆到了大马路上,手机商铺里反复播放着大喇叭似的宣传口号……
我的家乡我的城,历经几十年依然脏乱差,依然我行我素慢条丝理,飞速发展大踏步前进与它无关。不管它怎么衰落,却总是我的牵挂,逢年过节回去看看,晚上和昔时的好友围坐在烧烤摊前吃烤串喝啤酒,白天陪家人散步、听戏。故乡,不管将来走向何方,始终在那里。